《秋莺歌》

时间: 2025-01-11 08:05:45

淮南八月尚有莺,关关无异来时声。

东风抬举如篁舌,何事经秋犹未绝。

饥鸶病鹤亦能鸣,凤鸟不听何处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莺歌
作者: 王禹偁 〔宋代〕

淮南八月尚有莺,
关关无异来时声。
东风抬举如篁舌,
何事经秋犹未绝。
饥鸶病鹤亦能鸣,
凤鸟不听何处说。

白话文翻译

在淮南的八月,依然能听到莺鸟的歌声,
它们的鸣叫与往日没有什么区别。
东风轻轻地托起了它们,仿佛它们的舌头在歌唱,
为什么到了秋天,这歌声依然没有停止呢?
即使是饥饿的鸶鸟和生病的鹤也能发声,
而凤凰却听不到这些来自何处的声音。

注释

字词注释

  • 淮南:指淮河以南地区,这里特指地理位置。
  • 关关:形容鸟鸣声,清脆动听。
  • 经秋:到了秋天,通常意味着鸟儿的迁徙季节。
  • 饥鸶:饥饿的鸶鸟,暗指困境中的生物。
  • 凤鸟:传说中的凤凰,象征高贵与美丽。

典故解析
“凤鸟不听何处说”中的“凤鸟”象征着高贵的生物,但它却听不到周围的声音,似乎暗示着人们在繁华中往往忽视身边的真实情感和声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禹偁(1049年-1116年),字宗道,号石湖,宋代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作多涉及自然景物及人生哲理,风格清新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
《秋莺歌》创作于王禹偁的晚年,时值社会动荡与个人境遇的交织,表达了他对生命、自然及人世的思考。

诗歌鉴赏

《秋莺歌》以莺鸟的鸣叫为引子,展现了秋季的独特韵味和自然景观。诗中通过描绘八月依然有莺鸣的景象,反映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留恋。王禹偁用“关关无异来时声”来表现莺鸟的歌唱依旧动听,似乎在暗示着即使季节变迁,生命的美好与音韵依然存在。

诗中提到的“东风抬举如篁舌”形象地描绘了东风轻拂的情景,生动而富有韵律感。这里的“篁舌”隐喻着鸟鸣的清脆,也表现了自然界的和谐。接下来的“何事经秋犹未绝”则引发了读者对时间流逝及生命延续的思考,在自然的轮回中,莺鸣声不绝,似乎在传递生命的坚韧与希望。

最后两句“饥鸶病鹤亦能鸣,凤鸟不听何处说”则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即使在困境中,生命依然在歌唱,而那些高贵的存在却未必能听到这些声音。这样的对比令人唏嘘,也展现了王禹偁对生命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淮南八月尚有莺”:描绘了季节,传达出秋天仍旧有鸟鸣的美好。
  2. “关关无异来时声”:莺鸟的声音依旧动听,体现出自然的恒常。
  3. “东风抬举如篁舌”:东风轻轻托起莺鸟,形象生动,充满诗意。
  4. “何事经秋犹未绝”:反思为何在秋天依然不断鸣唱。
  5. “饥鸶病鹤亦能鸣”:困境中的生命依然歌唱,象征顽强的生命力。
  6. “凤鸟不听何处说”:高贵的生物却不能听见周围的声音,暗含人生哲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东风抬举如篁舌”,将风比作托起莺鸟的力量。
  • 拟人:莺鸟的鸣叫被赋予人性,体现出情感的共鸣。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句式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生命的珍惜与对自然的敬畏,展现了在变迁的季节中,生命的顽强与美好。通过对莺鸣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对自然和生命的理解与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莺:象征春天与希望,代表生命的活力。
  • 东风:象征自然界的力量,带来温暖与生机。
  • 饥鸶与病鹤:象征艰难与困境中依然坚持的生命。
  • 凤鸟:象征高贵与理想,反映出人生的追求与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淮南”指的是哪个季节的鸟唱?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2. 诗里提到的“凤鸟”象征什么?
    A. 低贱的生命
    B. 高贵与理想
    C. 自然的力量
    D. 一种鸟类

答案

  1. C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了自然与生命的主题。
  • 李白的《将进酒》:展现了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

诗词对比
对比王禹偁与李白的作品,两位诗人在描写自然时,王禹偁更侧重于细腻的观察与内心的感受,而李白则更多表现豪放与奔放的情感,二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反映出不同的历史背景与个人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王禹偁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