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书五首》
时间: 2025-01-08 05:21: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偶书五首
作者: 司空图
衰谢当何忏,惟应悔壮图。
磬声花外远,人影塔前孤。
色变莺雏长,竿齐笋箨垂。
白头身偶在,清夏景还移。
蜀妓轻成妙,吴娃狎共纤。
晚妆留拜月,卷上水精帘。
独步荒郊暮,沉思远墅幽。
平生多少事,弹指一时休。
掩谤知迎吠,欺心见强颜。
有名人易困,无契债难还。
白话文翻译
在衰老和凋谢面前,应该如何忏悔,唯有对往日的壮志感到懊悔。
磬声在花影之外回荡,人影在塔前显得孤单。
色彩已变,黄莺雏鸟长大,竹竿齐齐,笋箨垂下。
白头的我仍在此,清夏的景色依旧在变换。
蜀地的歌妓轻盈而美妙,吴地的女子轻佻而纤细。
她们在月下化妆,轻轻卷起水晶帘。
傍晚时分独自漫步在荒郊,沉思在幽静的别墅里。
一生中经历过多少事情,弹指之间便已休止。
掩盖谣言的人,心中却有所顾虑,口中强颜欢笑。
有名的人容易被困扰,而没有契约的人却难以偿还债务。
注释
- 衰谢:衰老与凋谢。
- 忏悔:懊悔、自责。
- 磬声:磬是一种打击乐器,声音清脆。
- 莺雏:小黄莺,象征青春与活力。
- 笋箨:竹子的嫩叶,常用以象征生命的生机。
- 蜀妓:指四川的歌妓,以歌声动人著称。
- 吴娃:指江南地区的女子,通常形容其轻盈妩媚。
典故解析
- “有名人易困”:指名声显赫的人,因名声而受到困扰、牵绊,反映了社会对名人的压力和期待。
- “无契债难还”:形容没有契约的人在道德上难以偿还的债务,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名誉和契约的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空图(约837—908年),字子元,号青丘,唐代诗人、书法家,擅长山水诗和咏怀诗,作品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偶书五首》成诗于唐代,中晚期社会动荡,诗人可能面临个人的反思与人生的感慨,抒发对生命无常的思考和对名利的冷漠。
诗歌鉴赏
《偶书五首》通过描绘个人内心的挣扎与对外部环境的细腻观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名利和孤独的深刻感悟。前四首诗通过一系列自然意象和生动的场景描写,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诗人用“衰谢”引入主题,生动地写出了对青春的悔恨与对往昔壮志的思考,形成一种沉重的情感基调。
后四首则转向对世俗名利的批判,强调了有名之人所承受的困扰,相比之下,平凡人的生活虽无名利之累,却也有难以偿还的道德负担。这种对比使得诗歌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情感层次,既有对人生的无奈,又有对命运的思索,表现了深刻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衰谢当何忏,惟应悔壮图。”
诗人面对衰老与凋零,感到懊悔曾经的理想与抱负。 -
“磬声花外远,人影塔前孤。”
磬声在远处荡漾,花影下显得孤独,暗示着孤独的心境。 -
“色变莺雏长,竿齐笋箨垂。”
生命的色彩在变化,黄莺和竹竿的描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白头身偶在,清夏景还移。”
白头的诗人仍在此地,清夏的美景却在不断变换。 -
“蜀妓轻成妙,吴娃狎共纤。”
描绘了四川歌妓与江南女子的轻盈与妩媚,表现了对女性美的欣赏。 -
“晚妆留拜月,卷上水精帘。”
描写女子在月下化妆,展现了一种生活的雅致与闲适。 -
“独步荒郊暮,沉思远墅幽。”
诗人独自在荒郊中漫步,暗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 -
“平生多少事,弹指一时休。”
回顾人生,感叹一切都如弹指间消逝。 -
“掩谤知迎吠,欺心见强颜。”
反映了社会对名声的复杂态度,揭示了人心的虚伪。 -
“有名人易困,无契债难还。”
总结名利与道德之间的困扰,发人深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白头身偶在”,通过白头暗示年老,传达对时光的感慨。
- 对仗:如“蜀妓轻成妙,吴娃狎共纤”,形成音韵的和谐美感。
- 拟人:如“晚妆留拜月”,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生命的无常与对名利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青春消逝的惋惜和对社会名利的批判,传达出一种人生哲学的深邃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衰谢:象征生命的终结与无常。
- 磬声:象征着孤独与内心的宁静。
- 莺雏:象征着青春的美好与活力。
- 清夏:象征着生命的变化与时光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偶书五首》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司空图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蜀妓”主要指的是哪个地区的女子?
- A) 四川
- B) 江南
- C) 河南
- D) 陕西
-
诗人对名利的态度是?
- A) 追求名利
- B) 漠视名利
- C) 盲目崇拜
- D) 努力争取
答案
- C) 司空图
- A) 四川
- B) 漠视名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与司空图的《偶书五首》:两者均有对人生的感悟与对时间流逝的思考,但李白更偏向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司空图则更注重对世俗的观察与批判。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
- 《司空图研究》
这种结构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