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白石铺)》

时间: 2025-01-11 16:41:21

临水窗儿。

与卷珠帘看画眉。

雨浴红衣惊起后,争知。

水远山长各自飞。

受尽孤栖。

极目风烟说与谁。

直是为他憔悴损,寻思。

怎得心肠一似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乡子(白石铺)
作者: 向滈 〔宋代〕

临水窗儿。与卷珠帘看画眉。
雨浴红衣惊起后,争知。
水远山长各自飞。
受尽孤栖。极目风烟说与谁。
直是为他憔悴损,寻思。
怎得心肠一似伊。

白话文翻译

在窗子旁临水而立,轻卷珠帘观看画眉鸟的舞姿。
雨后,红衣的鸟儿在沐浴中惊起,谁能知晓它的情景?
水面远远,山峦绵绵,各自飞去。
我受尽孤独的栖息,极目远望风烟,向谁倾诉呢?
我真的是为她的憔悴而心痛,思绪万千。
我该如何才能让我的心肠如她一般呢?

注释

  • 临水窗儿:在水边的窗子。
  • 卷珠帘:轻轻卷起珠帘,珠帘通常用珠子装饰,象征美丽与高雅。
  • 画眉:一种鸟,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
  • 红衣:指鸟儿的羽毛颜色,象征美丽。
  • 孤栖:孤独的栖息,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 极目:极目远望,表示向远处眺望。
  • 风烟:远方的景象,常用来形容自然环境。
  • 憔悴损:形容因思念而憔悴的心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向滈(约1030年-1080年),字宗道,号白石,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融合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善于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中的点滴。

创作背景

《南乡子(白石铺)》作于向滈晚年,反映了他在生活中对自然与情感的深刻思考。诗中流露出对孤独生活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反映了当时士人内心的矛盾与苦闷。

诗歌鉴赏

这首《南乡子》通过描绘窗前临水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开头两句“临水窗儿,与卷珠帘看画眉”,展现出一种闲适而清幽的生活场景,仿佛是诗人在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然而,随着“雨浴红衣惊起后,争知”一句的出现,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关注转化为对瞬间美的无奈与惋惜,增加了情感的层次。

接下来的“水远山长各自飞”,则表现出一种无奈的独立,水与山的远离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诗人在此刻感到无比孤独。随后的“受尽孤栖”则是对这种孤独感的进一步强调,诗人极目远望,却无处诉说自己的心事,心中的孤独愈发显得沉重。

最后几句“直是为他憔悴损,寻思,怎得心肠一似伊”,表达诗人对爱慕之人的深切思念,感叹自己心中无法达到的情感理想。这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对自身情感的反思,使整首诗既有对外在景物的描绘,也有对内心情感的剖析,形成了丰富的艺术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临水窗儿:描绘了一个临近水边的窗子,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2. 与卷珠帘看画眉:表现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强调他在闲适之中欣赏鸟儿的舞姿。
  3. 雨浴红衣惊起后,争知:描绘了雨后鸟儿的惊起,暗示着美好瞬间的短暂。
  4. 水远山长各自飞:表达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分离感。
  5. 受尽孤栖:强调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6. 极目风烟说与谁:诗人向远方眺望,却无人与之分享内心的感受。
  7. 直是为他憔悴损,寻思:表现对爱慕之人的思念与心痛。
  8. 怎得心肠一似伊:表达诗人对自身情感的无奈与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画眉”比喻美好与自由,反映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 拟人:水和山被赋予生命,暗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 对仗:如“水远山长”,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主题围绕着孤独、思念与对理想爱情的追求展开,情感深刻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流动与变化,代表生命的无常。
  • :象征稳重与持久,代表对理想的追求。
  • 画眉:象征美好与自由,反映诗人的理想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南乡子》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向滈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雨浴红衣惊起后,争知”意指什么?

    • A) 雨后鸟儿惊飞
    • B) 独自思念
    • C) 自然美景
    • D) 远方风烟
  3. 诗中提到的“极目风烟”表达了哪种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
    • C) 期待
    • D) 愤怒

答案

  1. B) 向滈
  2. A) 雨后鸟儿惊飞
  3. B) 孤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
  • 《钗头凤·世情薄》(陆游)

诗词对比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与《南乡子》都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但辛弃疾的作品中更多的是豪放与激情,而向滈则多了几分细腻与忧伤。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形成鲜明对比,值得深入思考与分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向滈及其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