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正月三日西山即事)》

时间: 2025-01-10 22:44:35

山头翠树调莺舌。

山腰野菜飞黄蝶。

来为等闲休。

去成多少愁。

小庭花木改。

犹有啼痕在。

别后不曾看。

怕花和泪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正月三日西山即事)
山头翠树调莺舌。
山腰野菜飞黄蝶。
来为等闲休。
去成多少愁。
小庭花木改。
犹有啼痕在。
别后不曾看。
怕花和泪残。

白话文翻译

在山顶上,翠绿的树木伴着黄莺的鸣叫;
山腰处,野菜间飞舞着黄蝴蝶。
我来这里是为了悠闲地休息,
但离开后却留下了无尽的愁绪。
小庭院里的花木已经改变,
仍然留有啼哭的痕迹。
自从分别后再也没有看过这里,
害怕看到的是花朵与泪水的残留。

注释

  • :这里作动词,意为发出声音。
  • 飞黄蝶:指黄色的蝴蝶,象征春天的生机。
  • 等闲:形容轻松、随意。
  • :忧愁,指内心的忧伤。
  • 小庭:指小院子,可能是作者的居所。
  • 啼痕:指啼哭留下的痕迹。
  • 别后:指分别之后。
  • :残留,留下的意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程垓,字彦卿,号天山,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他以诗词见长,风格清新自然,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正月三日,正值春季,诗人游览西山,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但内心却因离别而生愁绪,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离别的伤感。

诗歌鉴赏

这首《菩萨蛮》以清新的自然景色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对离别的无奈。开头两句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山顶的翠绿树木和山腰飞舞的蝴蝶,传达出一种生动和愉悦的氛围。然而,转瞬之间,诗人却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忧伤,尤其是“来为等闲休,去成多少愁”一句,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小庭院里的花木虽已改变,但啼痕仍在,似乎在暗示着失去与怀念的交织。整首诗通过清新的自然意象与深邃的情感对比,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感伤,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头翠树调莺舌:描绘山顶的翠绿树木与黄莺的鸣叫,营造出春天的美好景象。
  2. 山腰野菜飞黄蝶:在山腰看到的野菜与飞舞的黄蝶,进一步增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感觉。
  3. 来为等闲休:表达诗人来到这里是为了放松和休息。
  4. 去成多少愁:离去后心中却涌起了无尽的愁苦,形成强烈的对比。
  5. 小庭花木改:小院中的花木变得不同,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6. 犹有啼痕在:依然留有哭泣的痕迹,反映了对往事的怀念。
  7. 别后不曾看:自从离别后就再也没有回头看过。
  8. 怕花和泪残:惧怕看到花与泪水的残留,表达了对失去的恐惧和忧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黄莺鸣叫比作“调”,赋予自然声音以情感。
  • 对仗:如“来为等闲休,去成多少愁”,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花木似乎有情,能感知诗人的心情,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自然景色与内心的忧伤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离别后的伤感。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 翠树:象征生命的活力与美好。
  • 黄蝶: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幸福。
  • 花木:象征过去的美好与现状的改变。
  • 啼痕:象征离别的伤痛与怀念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生动意象有哪些?

    • A. 翠树与黄莺
    • B. 野菜与黄蝶
    • C. 花木与啼痕
    • D. 以上皆是
  2. 诗人离开后留下了什么感受?

    • A. 高兴
    • B. 愁苦
    • C. 无所谓
    • D. 惊讶
  3. “别后不曾看”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A. 忘记过去
    • B. 害怕面对
    • C. 喜欢新生活
    • D. 无所谓

答案

  1. D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温庭筠《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但更侧重于女性情感的细腻与柔美。
  • 温庭筠《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情感基调与程垓的作品相似,但更为豪放。

参考资料

  • 《宋代文学概论》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