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用前韵谢吴竹修》

时间: 2025-01-26 00:36:56

秃髠归阳羡,仙髯卧古藤。

前贤成昨梦,后辈嗣谁镫。

倾盖欣如故,吟坛得共登。

春风吹相聚,聊此寄韦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再用前韵谢吴竹修
秃髠归阳羡,仙髯卧古藤。
前贤成昨梦,后辈嗣谁镫。
倾盖欣如故,吟坛得共登。
春风吹相聚,聊此寄韦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与欢聚的情感。诗中提到,光头的友人回到阳羡,像仙人般的白发卧在古老的藤上。前辈的成就似乎成为了梦,后辈又能承接何种光辉呢?我们相聚时仍像往常一样高兴,吟诗的坛子上可以一起登高。春风送来相聚的机会,借此诗寄托给韦冰。

注释

字词注释

  • 秃髠:光头。
  • 阳羡:指阳羡茶区,古代著名的茶产地。
  • 仙髯:形容人长得像仙人一样,白发如霜。
  • 古藤:指古老的藤蔓植物,象征着岁月的积淀。
  • 前贤:前辈的贤人。
  • 昨梦:过去的梦境,象征已成往事的成就。
  • :继承、承接。
  • :古代的灯具,这里象征着光明与希望。
  • 倾盖:指朋友相聚时,倾斜的盖子,古代饮酒时的情景。
  • 吟坛:诗歌交流的平台。
  • 韦冰:友人的名字,用以寄托情感。

典故解析

  • “前贤成昨梦”提及古代诗人或文学家,表明前人所做的成就是值得怀念的梦。
  • “春风吹相聚”可能与古代文人对春天的赞美相联系,象征着生机和重聚的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以诗歌见长,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人际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陈著与友人相聚之际,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思考。诗中提到的阳羡与春风,都是游子心中温暖的象征,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友人的怀念和重聚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内心深处对友情的珍视。开篇“秃髠归阳羡”的描述,极具画面感,仿佛让人看到了友人归来的情景,清晨的阳光洒在青翠的茶园里,令人心旷神怡。接着提到“前贤成昨梦”,不仅是对前辈成就的敬意,也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似乎在问,后辈又能承继怎样的光辉?这种情感的转换,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与世事的无常。

而“倾盖欣如故”,则展现了诗人与友人相聚时的愉悦,像往常一样的轻松与自在,友情的深厚在此得到了体现。最后两句“春风吹相聚,聊此寄韦冰”,不仅仅是在描述一个聚会的场景,更是在借春风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温暖与希望,友谊在此刻得到了升华。

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展现了宋代文人对友情的重视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秃髠归阳羡:友人回到阳羡,形象鲜明,给人以亲切感。
  • 仙髯卧古藤:友人如仙人般的白发映照出岁月的积淀,古藤象征着历史的深厚。
  • 前贤成昨梦:对古人追溯,感叹成就如梦般遥远。
  • 后辈嗣谁镫:对未来的迷茫,后辈如何承接这份光辉?
  • 倾盖欣如故:相聚时的愉悦,友情的延续。
  • 吟坛得共登:共同吟咏,表达人生的乐趣。
  • 春风吹相聚:春风带来的重聚,象征生机与希望。
  • 聊此寄韦冰:以此诗寄托对友人的思念,情感真挚。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友人比作仙人,表现出他的高雅与出众。
  • 对仗:如“前贤成昨梦,后辈嗣谁镫”,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春风象征着生命与希望,与友谊的重聚相呼应。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友情、时光与人生的主题,表现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憧憬,流露出对友情的深切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秃髠:象征着岁月的流逝,朋友的归来。
  • 仙髯:象征理想和高洁的情操。
  • 古藤:象征着悠久的历史与友谊的积淀。
  • 春风:象征着新生、温暖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秃髠归阳羡”中的“秃髠”指什么?

    • A. 光头
    • B. 白发
    • C. 老人
    • D. 诗人
  2. 诗中提到的“前贤成昨梦”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未来的期望
    • B. 对过去的怀念
    • C. 对友人的思念
    • D. 对春天的赞美
  3. “春风吹相聚”中的春风象征什么?

    • A. 冷漠
    • B. 希望
    • C. 失落
    • D. 忧伤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对比陈著的这首诗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但陈著更侧重于友情的温暖,而李白则流露出一种孤独的情感。两位诗人的风格和情感基调各有不同,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代诗人研究》
  2. 《古诗词鉴赏辞典》
  3. 《诗经与古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