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仙岩》

时间: 2025-01-27 04:08:08

县崖怪石水潺潺,宜有神龙隐此间。

穷胜不妨归险洞,寻春那止看群山。

攀龙行即天边去,跃马聊同野外还。

好景良辰适相会,一樽好共水云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刘仙岩
作者: 胡铨 [宋代]

县崖怪石水潺潺,
宜有神龙隐此间。
穷胜不妨归险洞,
寻春那止看群山。
攀龙行即天边去,
跃马聊同野外还。
好景良辰适相会,
一樽好共水云闲。

白话文翻译:

在县城的悬崖上,怪石嶙峋,水流潺潺,
这里应有神龙在隐匿。
即使寻访极致的美景,也不妨回到险峻的洞穴,
春天的气息何必止步于群山之中?
攀登龙脊就能直上天边,
骑马随意在野外游玩。
美好的景色和良辰美景,正适合相聚,
最好是共饮一樽酒,闲聊于水云之间。

注释:

  • 县崖:指的是县城里的悬崖。
  • 怪石:形状奇特、造型怪异的石头。
  • 神龙:传说中的龙,象征神秘和力量。
  • 穷胜:追求极致的美景。
  • 险洞:危险的山洞,通常指自然景观中的洞穴。
  • 攀龙行:比喻登高望远,追求更高的境界。

典故解析:

“神龙隐此间”可以联系到中国古代文化中龙的象征意义,龙不仅代表着力量与权威,也与水相关联,常常被视为雨水的化身。诗中提到的“攀龙”可以理解为一种追求理想或超越现实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胡铨,字景明,号东山,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风格清新自然。他的作品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游历自然景观时,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欣赏和对生活的感悟。诗人可能在某次春游时,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自然的美丽,因而产生了创作的冲动。

诗歌鉴赏:

《刘仙岩》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与人生态度的山水诗。诗中的意象丰富,通过对县崖怪石和潺潺流水的描写,展示了大自然的神秘和壮丽。诗人在这里不仅是一个游者,更是一个思考者,他在美丽的景色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山水的雄伟和神秘,给人一种险峻而又富有生机的感觉。特别是“宜有神龙隐此间”,不仅增强了诗的神秘感,也让人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后四句则转向对生活的思考,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在诗的最后,酒和云水的闲适相聚,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整首诗在意境上追求一种洒脱与自由,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具有很强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县崖怪石水潺潺”:描写自然景观,展现出悬崖上奇特的石头和流动的水,营造出一种动感与神秘的氛围。
    • “宜有神龙隐此间”:暗示这里是一个不寻常的地方,有着传说中的神秘生物,增添了诗的深度。
    • “穷胜不妨归险洞”:表达了对极致美景的向往,同时也提到可以回到危险的洞穴,暗示冒险精神。
    • “寻春那止看群山”:意味着在春天的探索中,除了欣赏山景,也应当追求更多。
    • “攀龙行即天边去”:象征着追求理想和目标,勇敢地向更高处攀登。
    • “跃马聊同野外还”:描绘了骑马游玩的闲适,展现了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 “好景良辰适相会”:强调与朋友在美好时光中相聚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 “一樽好共水云闲”:最后以饮酒闲聊的场景收尾,表现了对生活宁静和愉悦的向往。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拟人和比喻,如“攀龙行”,将攀登与龙的形象结合,展示了追求的意义。
    • 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体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怪石:象征自然的奇妙和不可知。
    • 神龙:代表力量和神秘,也象征着理想和追求。
    • :象征生命和流动,暗示着变化和自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神龙”象征什么? A. 力量与神秘
    B. 智慧与知识
    C. 财富与权力
    D. 幸福与快乐

  2. “攀龙行即天边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生活的无奈
    B. 对理想的追求
    C. 对财富的渴望
    D. 对友情的珍惜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相比,胡铨的《刘仙岩》更加注重自然景观的描写和个人情感的表达,而陶渊明则更倾向于理想社会的构建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宋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