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
时间: 2025-01-10 22:09: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陈陶 〔唐代〕《句》
蝉声将月短,草色与秋长。
比屋歌黄竹,何人撼白榆。
以上见张为主客图好看如镜夜,
莫笑似弓时。新月,见吟窗杂录江湖水清浅,不足掉鲸尾。
饮水狼子瘦,思日鹧鸪寒。
一鼎雄雌金液火,十年寒暑鹿麑裘。
寄语东流任斑鬓,向隅终守铁梭飞。
上见北梦琐言乾坤见了文章懒,
龙虎成来印绶疏。
近来世上无徐庶,谁向桑麻识卧龙。
见钓矶立谈。
白话文翻译
蝉鸣声声,仿佛使得夜晚变短,草色依旧葱绿,伴随着秋天的漫长。
屋外传来黄竹的歌声,谁又能动摇那棵白榆树呢?
在那美丽的夜晚,宛如镜子般的景象,
别嘲笑我像弓一样的姿态。新月下,吟唱的时候窗外的江湖水清澈,
连鲸鱼的尾巴都不够显眼。
喝水的狼子显得瘦弱,仿佛在思念那寒冷的鹧鸪。
一鼎金液火旺,十年的寒暑换来鹿皮的裘衣。
寄语东流,任凭鬓发斑白,
在角落里终守着铁梭飞。
向北看梦,琐碎的言语在乾坤间流转,
文章懒散,龙虎印绶成疏。
近来世上没有徐庶,谁能在桑麻之间识别卧龙?
在钓矶上我独自谈天。
注释
字词注释:
- 蝉声:蝉的鸣叫声,象征夏天的热烈。
- 草色与秋长:草色常绿,映衬出秋天的悠长。
- 黄竹:一种植物,常用来比喻音乐的美好。
- 白榆:榆树的一种,象征着坚韧。
- 金液火:指的可能是金属的熔炼或酒的煮制。
- 鹿麑裘:鹿皮的外衣,象征着奢华与经历。
典故解析:
- 徐庶:三国时期的名士,以智谋闻名,常被比喻为有才华的人。
- 卧龙:指诸葛亮,表示才智非凡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陶,唐代诗人,生平不详,其作品多表现对生活的感悟与自然的赞美。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期,陈陶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对人生态度的反映。
诗歌鉴赏
此诗运用了自然景象与生活感悟结合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在夏秋交替之际的思绪。开头的“蝉声将月短,草色与秋长”通过对比,描绘出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更替,充满了哲理。接下来的“比屋歌黄竹,何人撼白榆”则引入人声与自然的交融,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诗中多次提到的“新月”、“江湖水”等意象,增添了诗歌的浪漫色彩,使人感受到一种清新而宁静的氛围。
诗人在末尾提到的“近来世上无徐庶,谁向桑麻识卧龙”,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也表达了对当代人才的渴望与失落。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在哲思与感伤之间徘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蝉声将月短:蝉声响亮,似乎使得夜晚显得短暂。
- 草色与秋长:草色依旧鲜亮,与秋天的漫长形成对比。
- 比屋歌黄竹:屋外传来的歌声让人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 何人撼白榆:提问,谁能动摇那棵坚韧的白榆树?
- 以上见张为主客图好看如镜夜:描绘出如同主客图一般的美丽夜晚。
- 莫笑似弓时:不必嘲笑我像弓一般的身姿。
- 新月,见吟窗杂录江湖水清浅:新月的映照下,窗外的江湖水显得清澈。
- 不足掉鲸尾:水面平静得连鲸鱼的尾巴都无法翻动。
- 饮水狼子瘦:喝水的狼显得瘦弱。
- 思日鹧鸪寒:思念的感觉如同寒冷的鹧鸪。
- 一鼎雄雌金液火:一鼎金属的熔炼,象征着经历。
- 十年寒暑鹿麑裘:十年的寒暑换来了奢华的鹿皮衣裳。
- 寄语东流任斑鬓:寄语东流,任凭鬓发变白。
- 向隅终守铁梭飞:在角落里安静守候。
- 上见北梦琐言乾坤见了文章懒:梦见北方琐碎的言语,文章显得懒散。
- 龙虎成来印绶疏:龙虎的印绶变得疏远。
- 近来世上无徐庶:感慨如今世上缺少徐庶这样的智者。
- 谁向桑麻识卧龙:谁能在桑麻之间识别出卧龙的才华?
- 见钓矶立谈:在钓矶边独自谈天。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蝉声与时间的短暂联系起来。
- 对仗:如“草色与秋长”、“饮水狼子瘦”等,增强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谁向桑麻识卧龙”,赋予了无生命物体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以及对当代社会的思考。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人生的无常与对才华横溢之人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蝉声: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时间的流逝。
- 新月: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
- 江湖水:象征着生活的清澈与宁静。
- 狼子:象征着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艰辛与困境。
- 卧龙:象征着潜藏的才华与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蝉声”象征什么?
- A. 夏天的热烈
- B. 秋天的萧瑟
- C. 冬天的寒冷
-
“饮水狼子瘦”中“狼子”是指什么?
- A. 狼的后代
- B. 饥饿的人
- C. 无家可归的人
-
诗中提到的“卧龙”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 A. 曹操
- B. 诸葛亮
- C. 刘备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陈陶的《句》与杜甫的《春望》都表现了对生活的思考,但陈陶更侧重于自然与人的和谐,而杜甫则更注重社会的动荡与人间的苦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