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杨乐道见寄》

时间: 2025-02-04 16:18:18

宅带园林五亩余,萧条还似茂陵居。

杀青满架书新缮,生白当窗室久虚。

孤学自难窥奥密,重言犹得慰空疏。

相思每欲投诗社,只待春蒲叶又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杨乐道见寄
——王安石

宅带园林五亩余,
萧条还似茂陵居。
杀青满架书新缮,
生白当窗室久虚。
孤学自难窥奥密,
重言犹得慰空疏。
相思每欲投诗社,
只待春蒲叶又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自家五亩多的园林中居住的情景,虽然这里的环境显得萧条,但仍然如同茂陵的住所。书架上满是新整理的书籍,窗前的房间却长久空旷。独自学习的我难以领悟其中的奥妙,反复吟诵仍然无法慰藉内心的空虚。每当思念好友时,常想把诗投向诗社,只待春天的蒲草发芽时再写信。

注释:

  • 宅带园林:居住的地方有五亩多的园林。
  • 萧条:形容环境的冷清和荒凉。
  • 茂陵:指汉代丞相王允的故居,以环境幽雅著称。
  • 杀青:指书籍的整理和完成。
  • 孤学:独自学习。
  • 窥奥密:领悟深奥的道理。
  • 慰空疏:安慰心中的空虚。
  • 投诗社:向诗社投稿。
  • 春蒲:春天的蒲草,象征新的开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湖南韶山人,北宋时期的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和改革家。他主张变革旧有的体制,推行新法,致力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他的诗文风格清新自然,寓意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王安石担任宰相期间,反映了他在政务繁忙之余的思考与感悟。诗中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书籍的热爱,体现出他在孤独环境中求学的艰辛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诗歌鉴赏:

王安石的《和杨乐道见寄》是一首富含哲理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自己的居住环境与内心感受,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对学问的追求。首联“宅带园林五亩余,萧条还似茂陵居”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宁静且略显冷清的居住环境,令人感受到一种孤独的氛围。接下来的两句“杀青满架书新缮,生白当窗室久虚”则展现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执着,然而窗外的空虚又让他倍感失落。

诗的后半部分“孤学自难窥奥密,重言犹得慰空疏”表达了诗人对孤独学习的无奈,虽然他不断地反复吟诵,但仍难以触及深奥的真理。这种孤独与无力感令人心疼,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学问之路的艰辛。

最后两句“相思每欲投诗社,只待春蒲叶又书”则带有一丝希望。诗人期待着春天的到来,期待着能与友人分享自己的诗作,这种对友谊的渴望与对创作的期待,使得全诗在沉重的基调中透出一丝温暖。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宅带园林五亩余:描写居住环境,表达了一种宁静的田园生活。
  2. 萧条还似茂陵居:即便环境优雅,却因冷清而显得孤独。
  3. 杀青满架书新缮:书架上新整理的书籍,象征着求知的努力。
  4. 生白当窗室久虚:窗外的空虚与内心的孤寂形成对比。
  5. 孤学自难窥奥密:独自学习的艰难,难以领悟深奥的道理。
  6. 重言犹得慰空疏:尽管反复吟诵,内心的空虚感依然存在。
  7. 相思每欲投诗社:思念友人,渴望与之分享自己的诗作。
  8. 只待春蒲叶又书:期待春天的到来,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杀青满架书新缮”与“生白当窗室久虚”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春蒲叶象征着生机与希望,反映诗人对未来的向往。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诗人在孤独中学习的艰辛与对友人的思念,体现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友情的珍视,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园林:象征宁静与自省的空间。
  • :知识与智慧的象征,代表诗人对学问的追求。
  • 春蒲:象征生机与希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交流与分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安石的《和杨乐道见寄》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友人的思念与孤独的学习
    C. 对历史的思考

  2. 诗中提到的“杀青”指的是什么? A. 完成书籍的整理
    B. 春天的到来
    C. 诗社的活动

  3. 诗中的“生白当窗”表达了什么情感? A. 书籍的丰富
    B. 内心的空虚与无奈
    C. 对知识的渴望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的《和杨乐道见寄》与杜甫的《春望》都是反映诗人在特定环境下的心境,但王安石更侧重于个人学习与友谊的渴望,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对国家和家国情怀的忧虑。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