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远次韵超然谈道因以谑语为戏将无同耶》

时间: 2025-01-24 00:25:05

忘机亦忘言,政作口挂壁。

因君强一语,习气乃乘隙。

昨夕饮君家,看朱忽成碧。

醉归城南路,不记足所历。

尚想两红妆,翠袖香襞积。

我歌君为舞,举手还恨窄。

诗成漫不省,叹我真恶客。

賸肯来看山,未厌一水隔。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忘机亦忘言,政作口挂壁。
因君强一语,习气乃乘隙。
昨夕饮君家,看朱忽成碧。
醉归城南路,不记足所历。
尚想两红妆,翠袖香襞积。
我歌君为舞,举手还恨窄。
诗成漫不省,叹我真恶客。
賸肯来看山,未厌一水隔。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忘却世俗的追求,以及与友人共饮时的欢愉和醉意。诗人忘却了语言,似乎无话可说,挂在墙上的口号也显得苍白无力。因友人的一句话,潜藏的习气便趁机而入。昨夜在朋友家饮酒,看到红色的酒液转瞬变为碧色。醉归时走在城南的路上,不记得自己经历了什么。心里仍想着两位红妆女子,手中绿袖轻盈、香气四溢。歌唱的时候请友人舞蹈,举手却觉得空间太窄。作诗时竟然忘了自己在做什么,感叹自己真是个不受欢迎的客人。最后还是愿意来看山,虽有一水相隔,却并不厌倦。

注释

  • 忘机:忘却世俗的纷扰。
  • 口挂壁:墙上挂着口号,表达无言的无奈。
  • 朱成碧:红酒变成青色,象征时光的流逝和变化。
  • 城南路:指代归家的路,暗示归属感。
  • 红妆:指女子的妆容。
  • 翠袖香襞:形容女子的衣袖,色彩鲜艳,香气四溢。
  • 恶客:自谦之辞,指自己在友人处的打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元吉,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自然、人生的独到见解而著称。他的诗作多描绘饮酒、游山等生活场景,风格自然流畅,富有情趣。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朋友聚会之际,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共饮时的欢愉与醉意,反映了当时文人雅士相聚时的风趣与惬意。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与友人间的深厚情谊和对生活的感悟。开头的“忘机亦忘言”传达出一种超脱的境界,诗人似乎在追求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然而,随着“因君强一语”,习气的滋生又让人回到现实,体现了人性中对世俗的执着和依赖。

在饮酒的场景中,诗人用“朱忽成碧”的转变,展现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感受,醉步归家的不记足历更进一步突显了醉意的迷离。而“两红妆,翠袖香襞积”的描写,生动再现了美好女子的形象,使得诗中充满了生动的情感。

诗的最后,诗人自谦为“真恶客”,这种自我调侃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幽默感,也反映了他对人际关系的敏感和对友人情谊的珍惜。在“未厌一水隔”的句子中,诗人虽有距离,却依然愿意回望,表现出对友谊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忘机亦忘言: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纷扰的超脱与无虑。
  • 政作口挂壁:对空洞口号的批判,显示了人们言辞的无力。
  • 因君强一语:触动了诗人心底的习性,暗示朋友的言语对他的影响。
  • 昨夕饮君家:回忆饮酒的欢乐时光。
  • 看朱忽成碧:象征变化,暗示人生无常。
  • 醉归城南路:醉酒归家,心境模糊。
  • 尚想两红妆:思念美丽女子,增加了生活的情趣。
  • 我歌君为舞:与友同乐,体现和谐的友谊。
  • 举手还恨窄:感叹空间的局促,反映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 诗成漫不省:作诗时的迷离状态,表达对创作的随意。
  • 叹我真恶客:自嘲打扰朋友,体现诗人谦逊的态度。
  • 賸肯来看山: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即便有距离也愿意亲近。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朱忽成碧”)、对仗(“两红妆,翠袖香襞积”)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友情、醉酒、对生活的感悟等展开,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世俗的反思与自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欢愉与饮酒的场景,代表了欢乐的聚会。
  • :变化的象征,代表时间的流逝。
  • 红妆:美丽女性的象征,体现了生活的美好。
  • 翠袖:优雅与轻盈,象征友谊的愉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韩元吉所提到的“朱忽成碧”象征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酒的变化
    C. 友谊的淡化
    D. 自然的美丽

  2. 诗中的“恶客”是指什么? A. 不受欢迎的人
    B. 自谦之辞,指自己打扰朋友
    C. 不喜欢的人
    D. 对朋友的称赞

  3. 诗人作诗时的状态是? A. 清醒
    B. 迷离
    C. 紧张
    D. 兴奋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将韩元吉的诗与李白的《将进酒》进行对比,李白的作品更为豪放,突出饮酒的快乐和豪情,而韩元吉则更为细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生活的细腻之处。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韩元吉诗词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