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成三首》
时间: 2025-04-27 11:30: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妨何范尽诗家,未解当年重物华。
远把龙山千里雪,将来拟并洛阳花。
沈约怜何逊,延年毁谢庄。
清新俱有得,名誉底相伤。
雾夕咏芙蕖,何郎得意初。
此时谁最赏,沈范两尚书。
白话文翻译
不妨问问何范到底是诗人中的哪一位,他并未明白当初的锦绣华丽。远远的把龙山上的千里雪景与将来的洛阳花朵相提并论。沈约对何逊的怜悯,延年对谢庄的毁谤。清新之风都已获得,却也因此名誉受损。在雾气弥漫的傍晚吟咏芙蕖,何郎的得意之作又是何时?此时究竟谁来欣赏,沈范两位尚书。
注释
- 何范:指何逊,古代著名诗人,因其作品而被称为“诗家”。
- 重物华:指当时的名声和美誉。
- 龙山:可能指代某个著名的山脉。
- 洛阳花:指洛阳的美丽花卉,象征繁华。
- 沈约、何逊、延年、谢庄:均为古代著名文人,分别以其特定的文学成就而著称。
- 芙蕖:即荷花,象征清丽与美好。
- 尚书:古代官职,表示地位和身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以其精致的词句和深邃的情感见长。生于758年,卒于约806年,身处唐朝末期,生活在动荡的政治环境中,其诗作多表达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李商隐的晚年,反映了他对当时文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以及对名誉与艺术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李商隐的《漫成三首》以其复杂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诗人对当时文人生活的深刻观察。诗中提到的“何范”与“洛阳花”不仅是具体的人物与景物,更是对当时文人名誉的隐喻。诗人通过远眺龙山千里雪与洛阳花的对比,表达了对美的追求与对名利的思考。他巧妙地将沈约、何逊等古代文人置于诗中,表达了对他们不同命运的感慨,以及对名声的珍视与质疑。
整首诗运用雾夕、芙蕖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清新的氛围,使得诗歌在深邃与明朗之间取得了微妙的平衡。李商隐的艺术风格在于其语言的精炼与情感的深邃,整首诗在表达了对名誉的反思时,也在艺术的层面上形成了一种对比,突显了诗人与他所描绘的文人之间的距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妨何范尽诗家:可以对何范进行一番探讨,他在诗人中是否真正达到了极致。
- 未解当年重物华:他是否明白昔日的名声与华丽的背后,其实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辛酸。
- 远把龙山千里雪:远远地把龙山的千里雪景看作美景。
- 将来拟并洛阳花:期望未来能与洛阳的花朵并列,象征繁华与美好。
- 沈约怜何逊:沈约对何逊的同情,反映了他们之间的友情。
- 延年毁谢庄:延年对谢庄的指责,暗含文人之间的竞争与嫉妒。
- 清新俱有得:清新之风虽皆有所得。
- 名誉底相伤:但名声却可能因此受损。
- 雾夕咏芙蕖:在雾气弥漫的傍晚吟咏荷花。
- 何郎得意初:何郎的得意之作又是何时?
- 此时谁最赏:此时究竟谁能欣赏这些作品。
- 沈范两尚书:提到沈约和何逊两位尚书,暗示文人之间的较量。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龙山千里雪”与“洛阳花”进行对比,突出美的不同表现。
- 对仗:如“清新俱有得,名誉底相伤”,形成鲜明的对比。
- 拟人:将“何郎得意初”用人性化的方式表现文人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文人之间的情感与名声的复杂关系,反映出李商隐对名誉、友情及艺术追求的思考,表达了对当时文人竞争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龙山:象征高尚的追求和美景。
- 洛阳花:代表繁华与美丽,象征着文人的理想与追求。
- 芙蕖:象征清新与优雅,反映诗人的内心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何范”是指谁?
A. 何逊
B. 李白
C. 杜甫
D. 白居易 -
“龙山千里雪”象征什么?
A. 美好景象
B. 文人的名声
C. 友情的珍贵
D. 竞争的激烈 -
诗中提到的“沈约”与“何逊”关系如何?
A. 竞争关系
B. 朋友关系
C. 敌对关系
D. 无关关系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商隐的《无题》与杜甫的《春望》,两者虽描绘不同的景象,却同样展现了对时事的关切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李商隐诗集》
- 《唐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