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起晏坐》
时间: 2025-01-11 02:26: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后亭昼眠足,起坐春景暮。
新觉眼犹昏,无思心正住。
澹寂归一性,虚闲遗万虑。
了然此时心,无物可譬喻。
本是无有乡,亦名不用处。
行禅与坐忘,同归无异路。
白话文翻译
在后亭小憩了一会儿,醒来时已是春天的黄昏。
刚刚苏醒,眼睛仍然有些昏沉,心中无所思虑却又恰恰安定。
心境澄明恬淡,远离了万千烦恼。
此时的内心了然无物,无法用任何东西来比喻。
本来这里就是没有任何事物的地方,也可以称之为不需要的境地。
行禅和坐忘,归根结底并无不同的道路。
注释
- 后亭:指后面的亭子,可能是诗人休息的地方。
- 昼眠足:白天的睡眠已经足够。
- 春景暮:春天的景色在黄昏时分。
- 无思心正住:没有思虑,心境恰好安定。
- 澹寂:清淡安静。
- 一性:指心灵的本性。
- 虚闲:虚无和闲适的状态。
- 了然:清楚明白。
- 无物可譬喻: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比拟的东西。
- 无有乡:没有事物存在的地方。
- 同归无异路:最终都归于同一个地方,没有不同的道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他的诗歌直白易懂,内容丰富,尤其以“乐府诗”闻名,关注民生,表达对社会的关切。白居易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代表作有《赋得古原草送别》《长恨歌》等。
创作背景
《睡起晏坐》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代正值唐代中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诗人借此诗表达自己对世事的淡泊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反映出他的人生态度和对禅理的理解。
诗歌鉴赏
《睡起晏坐》是一首表现内心宁静、追求精神自由的诗作。整首诗的意境深远,充满了禅意。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春天黄昏时分醒来的情景,展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前两句“后亭昼眠足,起坐春景暮”,营造了一个悠闲、放松的氛围,体现了诗人的恬淡生活态度。后续的“新觉眼犹昏,无思心正住”,则进一步传达了诗人清醒却又不受外界影响的内心状态。
诗中“澹寂归一性,虚闲遗万虑”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平静的向往,放弃了世俗的纷扰,回归本性,突出了无欲无求的理想境界。最后两句“行禅与坐忘,同归无异路”,则是对禅宗思想的深刻领悟,强调了行与静、动与静的统一,表达了诗人在精神修行中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后亭昼眠足:描述了在后亭小憩的状态,表达了一种放松和满足。
- 起坐春景暮:醒来时,正值春天的黄昏,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美好。
- 新觉眼犹昏:刚醒的状态,眼睛仍显得迷蒙,体现出一种朦胧的感觉。
- 无思心正住:心中没有思虑,反而安宁,突显出内心的宁静。
- 澹寂归一性:心境清淡,回归本性,表现出对内心安宁的追求。
- 虚闲遗万虑:在空虚和闲适中,抛弃了万千烦恼,体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 了然此时心:此时内心明了,感受到一种清明的状态。
- 无物可譬喻:内心的状态无法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强调了精神的独特性。
- 本是无有乡:本来就是一个无物的地方,强调空灵的境界。
- 亦名不用处:也可以称之为无所用的地方,进一步深化了无用的哲学思想。
- 行禅与坐忘:行禅和坐忘本质上是相同的,强调了不同修行方式的统一性。
- 同归无异路:最终都归于同一个境地,强调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无物可譬喻”强调内心的独特性。
- 对仗:如“行禅与坐忘”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整首诗的结构通过排比手法增强了表达的节奏和力度。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然融合的境界,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以及对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后亭:象征闲适和宁静的环境。
- 春景:代表生命的复苏和美好的自然景象。
- 昏沉:暗示迷茫与清醒之间的状态。
- 澹寂:象征内心的平和与清净。
- 无有乡:代表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后亭”指的是: A. 前面的亭子
B. 后面的亭子
C. 庭院
D. 房间 -
“无思心正住”中的“无思”是什么意思? A. 有很多思虑
B. 没有任何思虑
C. 不知道思虑
D. 思虑繁杂 -
诗的中心思想是: A. 对世俗的追求
B. 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C. 对春天景色的描绘
D.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 《静夜思》——李白
- 《山中留客》——王维
诗词对比
- 白居易 vs. 王维:白居易的《睡起晏坐》强调内心的清净与自然的和谐,而王维的《山中留客》则通过描绘山水景色,展现人与自然的统一。两者都体现出对自然的向往,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