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水西寺东峰亭九咏·林中翠》

时间: 2024-09-19 21:29:51

万木总柔翠,况复新晴时。

日色照欲动,山气敛还迟。

望之如何揽,举袂随风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木总柔翠,况复新晴时。
日色照欲动,山气敛还迟。
望之如何揽,举袂随风吹。

白话文翻译:

整片树林都披上了柔和的翠绿,尤其是在这新晴的时节。阳光照耀着,仿佛要将万物唤醒,山间的气息却依然缓慢而迟缓。望着这一切,我该如何去拥抱呢?只好举起衣袖,任由微风轻轻拂过。

注释:

  • 万木:指的是成片的树木,形容树林茂密。
  • 柔翠:形容树木的绿叶柔和而清新。
  • 况复:更何况,更加。
  • 新晴:刚刚放晴的天气,象征清新与明亮。
  • 日色:阳光的颜色。
  • 欲动:仿佛要苏醒,表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状态。
  • 山气:山间的气息,指自然环境的氛围。
  • 敛还迟:收敛而缓慢,形容环境的宁静。
  • 望之:看着这一切。
  • 如何揽:如何去拥抱、抓住。
  • 举袂:举起衣袖。
  • 随风吹:随风飘动,表达一种轻松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香山,宋代诗人。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观,语言清新、意境优美。他在诗坛上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代表了宋代山水田园诗的风格。

创作背景:

《拟水西寺东峰亭九咏·林中翠》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创作时,梅尧臣可能是在水西寺东峰亭游览时,见到新晴时林间的景象而产生的灵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新晴时节林间的生机与美好。首句“万木总柔翠”以“万木”作为开篇,立即让人感受到广袤的树林,接着用“柔翠”来形容树木的颜色,给人一种温和而舒适的视觉感受。接下来的句子“况复新晴时”,则将景色的清新与明亮抒发得淋漓尽致,使得整片树林在阳光的照耀下愈加生动。

“日色照欲动,山气敛还迟”这一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仿佛阳光在呼唤万物复苏,然而山间的气息却显得缓慢而宁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层次感,也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动感之间的和谐。

最后两句“望之如何揽,举袂随风吹”,表达了诗人对这一美景的向往与无奈。尽管想要拥抱这份美好,却只能任由微风轻拂。这种情感的流露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惆怅,诗人在享受自然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无奈的隔阂。

整首诗在描写环境的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情厚谊,体现了宋代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万木总柔翠:描绘出一片繁茂的树林,色彩鲜明。
  2. 况复新晴时:强调在晴朗的天气中,树林显得更加生动。
  3. 日色照欲动:阳光似乎在唤醒万物,表现出一种生机。
  4. 山气敛还迟:山间的气息虽然收敛,但依然显得宁静。
  5. 望之如何揽:诗人面对美景却感到无能为力。
  6. 举袂随风吹:通过衣袖随风飘动,表现出一种轻松和自由的心态。

修辞手法:

  • 拟人:如“日色照欲动”,赋予阳光以生命。
  • 对比:如“欲动”与“敛还迟”的对比,展现动静结合的美。
  • 意象:树林、阳光、山气等意象,营造了自然的和谐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在美好面前的无奈与感慨,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生机与宁静的和谐。

意象分析:

  • 万木:象征着生命的繁荣与多样性。
  • 柔翠:代表着温和与清新,传达自然的美好。
  • 日色:象征着希望与生机,晕染出生命的活力。
  • 山气:体现出自然的宁静与深邃,构建出一种和谐的氛围。
  • :象征自由与轻盈,传达一种无拘无束的感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述的树林在什么样的天气下显得更加生动?

    • A. 多云天气
    • B. 新晴天气
    • C. 雨天
  2. “日色照欲动”中的“欲动”指什么?

    • A. 阳光的动作
    • B. 生命的复苏
    • C. 风的吹动
  3. 诗人对自然的感受是?

    • A. 喜悦与感动
    • B. 无奈与惆怅
    • C. 愤怒与失落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维《山居秋暝》: 描绘了山中秋天的宁静与美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李白《庐山谣》: 描写了庐山的壮丽与气势,体现了李白的豪放与奔放。

两首诗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都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但在情感基调和修辞手法上各有特色,体现了不同诗人的个性与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梅尧臣相关诗歌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