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洗心堂得鸟鸣山更幽 其四》
时间: 2025-01-10 19:04: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洗心堂得鸟鸣山更幽 其四》
作者: 吕天策 (宋代)
登山午未饭,已觉疲发胫。
饥肠转空雷,圆顶已三请。
为享玉龙雏,咄嗟办汤饼。
顾非大檀越,劝劳久逾敬。
晚觞玉色醪,蘸甲黎花莹。
浩歌不知疲,木杪挂飞镜。
人生行乐耳,所能与时竞。
试与芙蓉子,后会约君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山中午餐时的情景,作者感到疲惫,饥肠辘辘。为了品尝美食,他三次请求,终于得到了汤饼的款待。虽然劳累,但他仍然心存敬意。晚餐时,饮着美酒,浸润着花香,尽情高歌,乐在其中。人生应该及时行乐,与时光竞逐。最后,他寄语友人,希望下次再见。
注释:
- 午未:指中午时分。
- 饥肠转空雷:形容肚子饿得咕咕作响,像雷声一样。
- 玉龙雏:指美味的食物,可能是指汤饼等。
- 咄嗟:呼唤的声音。
- 晚觞:指晚上的酒杯。
- 玉色醪:美酒的颜色。
- 浩歌:高声唱歌。
- 木杪:树梢。
- 芙蓉子:指荷花,诗中可能是指友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吕天策,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细腻的情感著称。其诗多描写山水风光和人情世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作者登山游玩的时刻,表达了他在自然中放松心情、享受生活的态度。诗中描绘的场景和感受反映了当时文人追求闲适生活的精神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山中午餐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开头部分,诗人以“登山午未饭”引入,直接展现出他在山中的状态,并通过“已觉疲发胫”传达出旅途的疲惫和对美食的渴望。接着,饥饿的肚子像雷声般轰鸣,突显出他对食物的渴求。诗人在享受美食时,心中不忘对大檀越(即高尚之人)的尊敬,这种敬意贯穿整首诗,显示出诗人内心深处的谦卑和对生活的感悟。
晚餐时的描写则更加生动,玉色的美酒,浸润着花香,似乎让人忘却了疲惫,尽情高歌,享受生活的乐趣。通过“人生行乐耳,所能与时竞”,诗人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提醒人们应该珍惜当下,及时行乐。结尾提到“试与芙蓉子,后会约君更”,则是对友人的寄语,期待未来的重逢,传达出一种友谊与生活乐趣的美好愿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登山午未饭:山中午餐时。
- 已觉疲发胫:已经感到疲惫。
- 饥肠转空雷:肚子很饿,发出声响。
- 圆顶已三请:三次请求美食。
- 为享玉龙雏:为了享受美味。
- 咄嗟办汤饼:呼叫准备汤饼。
- 顾非大檀越:虽然不是高贵之人。
- 劝劳久逾敬:始终保持敬意。
- 晚觞玉色醪:晚上的美酒。
- 蘸甲黎花莹:花香浸润酒中。
- 浩歌不知疲:尽情高歌忘却疲惫。
- 木杪挂飞镜:树梢似乎挂着明镜。
- 人生行乐耳:人生应及时享乐。
- 所能与时竞:与时间竞逐快乐。
- 试与芙蓉子:试着与朋友相约。
- 后会约君更:期待再次相聚。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晚觞玉色醪,蘸甲黎花莹”,展现诗歌的工整。
- 比喻:用“饥肠转空雷”形象化饥饿感。
- 拟人:如“浩歌不知疲”,赋予歌唱以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强调在忙碌的生活中应当珍惜每一个愉悦的时刻,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 山: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放松。
- 汤饼:代表生活中的美好与享受。
- 美酒:象征着欢乐与朋友的聚会。
- 飞镜:代表岁月流逝的美好记忆与瞬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玉龙雏”指的是什么?
- A. 美味的食物
- B. 一种动物
- C. 一种植物
-
诗人在晚餐时喝了什么?
- A. 茶
- B. 酒
- C. 水
-
诗歌表达了什么样的人生哲学?
- A. 忍耐
- B. 及时行乐
- C. 追求名利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by 李白
- 《登高》 by 杜甫
诗词对比:
- 比较吕天策的《咏洗心堂得鸟鸣山更幽 其四》和李白的《静夜思》。
- 两首诗都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但吕天策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而李白则侧重于个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