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郊用劭农韵三首》

时间: 2025-01-25 00:24:06

水光山色尽兜收,老子穿林兴尚悠。

眼底有诗皆锦野,心头无事即瀛洲。

鷃鸠岂较物和我,蟪蛄何知春与秋。

所谓人生行乐耳,如斯逝者可追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光山色尽兜收,老子穿林兴尚悠。
眼底有诗皆锦野,心头无事即瀛洲。
鷃鸠岂较物和我,蟪蛄何知春与秋。
所谓人生行乐耳,如斯逝者可追不。

白话文翻译:

水光和山色尽收眼底,老子在林中漫步,心情十分悠然。
眼前的景色如诗如画,心中无事便似到了逍遥的仙境。
小鸟岂能比得上我与自然的和谐,蝈蝈又怎会懂得春秋的变迁?
人生不过是享乐而已,像这样的时光已经过去又如何能追寻?

注释:

  • 水光:水的光泽,指河流、湖泊等水面反射的光。
  • 老子:道家创始人老子,常用作象征悠闲自在的人。
  • 锦野:指美丽的田野,形容景色秀美。
  • 瀛洲:传说中的仙境,象征逍遥自在的生活。
  • 鷃鸠:一种小鸟,象征微不足道的存在。
  • 蟪蛄:一种昆虫,春秋交替时出没,象征对季节变化的无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吴潜,字仲明,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致力于诗歌创作,侧重于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风格清新雅致。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吴潜隐居田园时期,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此时社会动荡,吴潜选择避世,借景抒情,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出郊用劭农韵三首》是吴潜在隐居生活中所作的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思考。首句“水光山色尽兜收”开篇便展现了诗人所处的自然环境,水与山的美景交融,给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感觉。接着“老子穿林兴尚悠”中,诗人以老子自喻,暗示自己在自然中找到了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眼底有诗皆锦野,心头无事即瀛洲”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受,眼前的风景如同诗篇般美丽,心中无事则如同到了理想的仙境,体现出一种绝对的内心平和。随后,诗人用“鷃鸠岂较物和我,蟪蛄何知春与秋”来反思人生与自然的关系,指出小鸟与昆虫的无知与微小,暗喻人应有更高的追求与理解。

最后两句“所谓人生行乐耳,如斯逝者可追不”则总结了整首诗的主题,人生本应追求快乐,过去的时光是无法追寻的,强调珍惜当下的重要性。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融入了哲理思考,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宁静与哲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思考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水光山色尽兜收:描绘了自然的美好,水面和山色交相辉映,令人心旷神怡。
  • 老子穿林兴尚悠:表现诗人如老子般闲散自在,穿行于林中,心情愉悦。
  • 眼底有诗皆锦野:眼前的景色如锦绣般美丽,此处“诗”指美丽的自然景观。
  • 心头无事即瀛洲:没有纷扰的心境仿佛进入了仙境,体现了内心的宁静。
  • 鷃鸠岂较物和我:小鸟的存在与诗人无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 蟪蛄何知春与秋:昆虫不知季节的更迭,暗示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 所谓人生行乐耳:人生的意义在于享乐,重申生活的态度。
  • 如斯逝者可追不:过去的时光无法追寻,呼吁珍惜当下。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锦野”比喻自然的美丽,增强视觉效果。
  • 拟人:用“蟪蛄”来说明无知,赋予自然生物以人类情感。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对悠闲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强调珍惜当下、享受生活的重要性,试图引导读者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光:象征生命的流动与希望。
  • 山色:象征稳重与持久的美好。
  • 锦野:代表着自然的富饶与绚丽。
  • 瀛洲:象征理想的精神归宿与仙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水光山色尽兜收”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 A. 夕阳西下
    • B. 自然的美丽
    • C. 城市的繁华
  2. “老子穿林兴尚悠”中的“老子”象征着什么?

    • A. 忧虑
    • B. 悠闲自在
    • C. 追求功名
  3. 诗中的“蟪蛄”象征什么?

    • A. 聪明
    • B. 无知
    • C. 快乐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闲情偶寄》:作者:李渔,描绘田园生活的乐趣。
  • 《渔舟唱晚》:作者:张志和,描绘自然与人生的和谐美。

诗词对比

  • 对比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自然美景,但王维更注重情感的内敛与自然的融合,而吴潜则通过哲理思考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生的享乐与当下的珍贵。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吴潜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