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师源画观音赞》
时间: 2025-04-28 09:42: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僧师源画观音赞
陆游 〔宋代〕
三世如来同一鬨,大雨料作補陀梦。
佛子无财可修供,尺纸寸毫俱妙用。
寳缨天冠儼四众,长年造极筆愈纵。
唯师鲁公为作颂,十方世界俱震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三世如来的共同景象,就如同一场大雨般涌现,仿佛在补充补陀山的梦境。佛弟子们没有财富来供奉,但每一寸纸和每一毫笔都可以发挥出极大的作用。宝缨天冠庄严地出现在四众弟子中,经过多年的修炼,笔力愈加纵横。唯有师鲁公为此作颂,十方世界都因此震动。
注释
字词注释
- 三世如来:指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佛。
- 鬨:喧闹、聚集之意。
- 补陀梦:补陀山是佛教圣地,梦指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 佛子:佛教徒,指修行者。
- 尺纸寸毫:形容所用的纸张和笔墨虽小,但意义重大。
- 寳缨天冠:佛教僧侣的装饰,象征其地位和修为。
典故解析
- 补陀山:补陀山是佛教中的重要圣地,象征着理想和信仰的追求。
- 鲁公:指鲁迅,文中可能暗喻其作品的影响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陆游的诗歌风格以豪放、激昂著称,作品多描绘国家的兴衰、个人的理想与苦闷。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国家面临内忧外患,陆游通过描写佛教的理念和宗教情怀,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对社会现状的思考。
诗歌鉴赏
《僧师源画观音赞》是一首充满宗教情感和哲理思考的诗作。诗中,陆游通过对三世如来的描绘,展现了佛教的深邃思想和信徒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的开头用“大雨”比喻如来的普降法雨,象征着佛法的广泛传播。
接着,陆游强调了佛子们虽然没有物质财富,却能通过每一寸纸和每一毫笔实现重要的修行,体现了精神财富的价值。此处,诗人不仅在赞美师源画作,更在传达一种佛教思想,即一切皆可用以修行,物质并不是修行的唯一依靠。
最后,诗中提到“唯师鲁公为作颂”,将画作与其影响力相结合,表明其作品对世界的震撼。全诗情感深沉,既有对艺术的崇敬,也有对信仰的坚定,传递出一种追求真理和理想的强烈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世如来同一鬨:强调三世佛的伟大和聚集的力量,暗示佛教思想的普遍性。
- 大雨料作補陀梦:通过大雨的意象,表达佛法如雨滋润心田,补充信仰的梦境。
- 佛子无财可修供:指出修行者精神富有,但物质上匮乏。
- 尺纸寸毫俱妙用:强调细微事物的巨大作用,反映出修行的内涵。
- 寳缨天冠儼四众:描绘佛教僧侣的庄重形象,体现出修行的严肃性。
- 长年造极筆愈纵:时间的积累使得书写技艺愈发高超,象征着修行的持久性。
- 唯师鲁公为作颂:特指师源的画作,突显其艺术魅力。
- 十方世界俱震动:表达作品对广泛世界的影响。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佛法比作大雨,形象生动。
- 对仗:全诗用词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佛教信仰的崇敬和对精神追求的执着,强调内心的修炼和艺术的力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如来:象征佛教的教义和智慧。
- 大雨:象征着佛法的广泛传播。
- 尺纸寸毫:象征着修行的工具和精神财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三世如来是指哪三位佛?
A. 过去、现在、未来
B. 天、地、人
C. 生、死、再生
答案:A. 过去、现在、未来 -
诗中“尺纸寸毫”指的是什么?
A. 物质财富
B. 书法工具
C. 精神修行的工具
答案:C. 精神修行的工具 -
“唯师鲁公为作颂”中提到的鲁公指的是谁?
A. 一个佛教徒
B. 一位画家
C. 陆游的友人
答案:B. 一位画家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王维:同样描绘自然与理想的结合。
- 《静夜思》——李白:反映出对理想和人生的感悟。
诗词对比
- 陆游与王维的作品都体现了对自然和信仰的赞美,但陆游更注重精神和艺术的结合,而王维则更侧重于自然的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陆游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