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木栅江城困魏军,
王褒横议遏谋臣。
宾降未免俱为戮,一死安能谢益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木栅江城被魏军围困的情景,王褒对王室的谋士进行质疑和讨论。即使是投降,也难以避免被杀的命运,单单一死又怎能弥补益仁的罪过呢?
注释:
- 木栅:指用木材搭成的栅栏,这里暗指城墙或防御工事。
- 江城:指江边的城池,可能是指某个历史上的城名。
- 魏军:指历史上魏国的军队,暗指敌人。
- 王褒:王褒是古代的一位政治人物,可能在这里象征对权谋的讨论。
- 宾降:指投降的客人,表示投降的士兵或官员。
- 戮:意为杀戮。
- 益仁:可能指某位历史人物,这里指代某种责任或罪过。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王褒与益仁可能指代特定历史事件或人物。王褒在历史上以文才著称,而益仁的具体背景需要结合具体历史语境来理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昙,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涉及历史、政治和战争,风格多样,常常表达对时局的思考和对历史的反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动乱时期,魏国的军事压力使得城池面临围困,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势,表现了诗人对战争无奈与悲悯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古代战乱的严酷与无情。诗人以“木栅江城”为起点,勾勒出一个被围困的城池图景,象征着无数家庭的悲剧和士兵的困境。王褒的质疑和讨论,反映出在生死关头的政治挣扎与人性的考验。他的提问“单单一死又怎能弥补益仁的罪过”,深刻揭示了权力游戏中的无奈与绝望。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体的命运往往被忽视,然而诗人却通过这样一番反思,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个体的脆弱。整首诗以其浓厚的历史感和深邃的情感,触动了人们对战争与政治的思考,展现了战乱时期人们的苦楚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木栅江城困魏军:描述城池被围困的情景,木栅暗示防御的脆弱。
- 王褒横议遏谋臣:王褒对权臣的质疑,展现对谋划者的反思。
- 宾降未免俱为戮:即使投降也难逃一死,表达绝望。
- 一死安能谢益仁:单单一死不能弥补历史的过错,体现悲剧感。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形成对比与节奏感。
- 象征:木栅与江城象征着脆弱的防线与战争的悲惨。
- 反问:通过反问句式深化主题,引发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切反思,揭示了在权力斗争和生死存亡面前,个体的无奈与悲哀,传达出对历史悲剧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木栅:象征脆弱的防御和不安的环境。
- 江城:代表着历史的沧桑与人们的苦难。
- 魏军:敌人的象征,反映出战争带来的压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木栅江城困魏军,这句话主要描述了什么?
- A. 城市的繁华
- B. 战争的困境
- C. 人民的幸福
答案:B
-
王褒在诗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 A. 军人
- B. 政治家
- C. 质疑者
答案:C
-
诗中的“宾降未免俱为戮”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投降者的赞美
- B. 对战争无奈的悲哀
- C. 对胜利的渴望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短歌行》——曹操
- 《夜泊牛津》——李白
诗词对比:
- 《短歌行》与《六朝门》都反映了历史的悲剧与无奈,但前者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后者则聚焦于战争带来的直接冲击。
- 《夜泊牛津》则在对比中展现了个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历史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楚辞》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