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榆次林明府》

时间: 2025-04-27 13:16:49

无嗟千里远,亦是宰王畿。

策马雨中去,逢人关外稀。

邑传榆石在,路绕晋山微。

别思方萧索,新秋一叶飞。

意思解释

送榆次林明府

作者: 韦应物 〔唐代〕


原文展示:

无嗟千里远,亦是宰王畿。
策马雨中去,逢人关外稀。
邑传榆石在,路绕晋山微。
别思方萧索,新秋一叶飞。


白话文翻译:

无须感叹千里之遥,这里也是宰相的地盘。
我在雨中策马而去,路上遇见的人很少。
故乡传说中有榆树和石头,路途环绕着微小的晋山。
离别的思绪愈发萧索,秋天刚来一片落叶飞舞。


注释:

  • 无嗟: 不必叹息。
  • 宰王畿: 指宰相或王的领地,表示地方的权威。
  • 策马: 驾马奔行。
  • 关外稀: 在关外的地方,遇到的人很少。
  • : 这里指的是乡邑。
  • 榆石: 榆树和石头,可能是故乡的象征物。
  • 晋山: 指山名,可能与山水相连的地方。
  • 别思: 离别的思念之情。
  • 新秋一叶飞: 新秋时节,落叶飞舞,象征着离别与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应物,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情感真挚的诗风闻名,常在诗中表达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结合。生于盛唐,经历了社会的动荡,对国家与个人命运有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送别朋友林明府之际,表达对友人的祝福及自己心中的离愁。诗中通过对远行的描写,传达了一种无奈与思念的情感。


诗歌鉴赏:

《送榆次林明府》是一首充满情感的送别诗,韦应物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开篇的“无嗟千里远”便直接表明了作者对远行的洒脱态度,似乎不因距离而感到惆怅;而“亦是宰王畿”则暗示着虽然远行,但依然在一个权力的象征之地,反映了人们在政治环境中的生存状态。

接下来的“策马雨中去”描绘了离别时的场景,雨中骑马出行,给人一种孤独与奔波的感觉。这里的“逢人关外稀”更是强调了离别后的孤独感,路途的寂寥令人感同身受。

“邑传榆石在,路绕晋山微”则通过故乡的榆树和小山,勾起了作者对故土的思念,体现了人对故乡依恋的情感。而最后两句“别思方萧索,新秋一叶飞”则将情感推向高潮,秋天的落叶象征着离别的伤感,给人一种无尽的萧索之感。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友人的祝福,又有对生活的思考,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无嗟千里远: 表达出不因远行而感到惆怅的态度。
  2. 亦是宰王畿: 暗示所在地区的重要性,虽远行但心中不离权力中心。
  3. 策马雨中去: 描绘离别时的情景,表达出一种孤独的感受。
  4. 逢人关外稀: 强调了路途的寂静,渗透着孤独的氛围。
  5. 邑传榆石在: 通过故乡的象征物唤起对故土的思念。
  6. 路绕晋山微: 细腻的描写路途的景象,增强了情感的沉重感。
  7. 别思方萧索: 离别的思念愈发显得萧索。
  8. 新秋一叶飞: 秋天的落叶象征着离别,激起强烈的情感反响。

修辞手法:

  • 对仗: 如“策马雨中去,逢人关外稀”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 使用榆树、雨、落叶等自然意象,传达情感。
  • 比喻: 将离别比喻为秋天的落叶,表达思念之情。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离别与思念,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意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祝福和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人们在离别时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 榆树: 象征着故乡的温暖和依恋。
  • : 表达离别的忧伤与孤独。
  • 落叶: 代表了时间的流逝和无奈的离别。
  • 晋山: 作为地理背景,增强了诗的地域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策马雨中去”中的“策马”是什么意思?

    • A. 乘船
    • B. 骑马
    • C. 步行
    • D. 开车
  2. “新秋一叶飞”中“一叶”主要象征什么?

    • A. 丰收
    • B. 离别
    • C. 欢乐
    • D. 旅行
  3. 诗中提到的“邑传榆石”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权力的追求
    • B. 对故乡的思念
    • C. 对自然的热爱
    • D. 对友人的祝福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王勃
  • 《送友人》 – 李白

诗词对比:

  • 韦应物的《送榆次林明府》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表达了离别的情感,但韦应物更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而王勃则更强调对友人前途的祝福。两者的情感基调各有侧重,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韦应物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