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家在横塘曲,那能万里违。
门临秋水掩,帆带夕阳飞。
傲俗宜纱帽,干时倚布衣。
独将湖上月,相逐去还归。
白话文翻译:
我家在横塘的弯曲处,哪里能够与友人相隔万里呢?
我的门前被秋水遮掩,船帆在夕阳下飞扬。
傲视世俗,我佩戴着纱帽,平日里身穿布衣。
独自一人在湖上,月光与我相伴,来来往往,追逐着归途。
注释:
- 横塘:指横塘河,地名。
- 万里违:相隔万里,意指离别的遥远。
- 秋水:指秋天的水,象征凄凉与思念。
- 帆带夕阳飞:帆船在夕阳下行驶,描绘了美丽的船景。
- 傲俗:超越世俗,表现出一种不拘一格的态度。
- 纱帽:轻巧的帽子,常用于夏季,象征清新。
- 布衣:指平常的衣服,表现出朴素与自然。
- 湖上月:湖面上的月亮,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诗中提到的“月”与“水”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象征着思念与孤独。湖上月的描写让人联想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抒发了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长卿,唐代诗人,字季真,号景山,生于宰相之家,曾任职于朝廷,因才华出众而受到重视。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田园,常流露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送别友人之际,表达了对于离别的伤感与思念。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展现了他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诗歌鉴赏:
《南湖送徐二十七西上》是一首充满情感与细腻描写的送别诗。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开头两句“家在横塘曲,那能万里违”,以家乡的地理位置引入,表达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暗示离别的痛苦。接下来的“门临秋水掩,帆带夕阳飞”,将自然景色与离别的情绪结合,夕阳下的帆船仿佛是友人远行的身影,令人感到惆怅。
中间部分“傲俗宜纱帽,干时倚布衣”,通过对自身形象的描写,表现出作者不羁的个性与对世俗的超脱,暗示他对友人关系的珍视与对人生的独立思考。结尾“独将湖上月,相逐去还归”则是将月光作为友人的象征,表达了即使离别,仍然心心相印的情感。
这首诗不仅是对友人的送别,更是对生活哲理的思考,展现了人们在离别时的复杂情感。通过自然景物,作者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形成了强烈的抒情效果,值得深入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家在横塘曲:直接交代了作者的家乡位置,给人一种亲切感。
- 那能万里违: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惋惜,强调了彼此间的亲近。
- 门临秋水掩:描绘了门前的秋水景象,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离别的愁苦。
- 帆带夕阳飞:将船帆与夕阳结合,营造出一种美丽而又凄凉的画面。
- 傲俗宜纱帽:表现出作者的洒脱与世俗的对立。
- 干时倚布衣:强调了作者的平民身份与自然态度。
- 独将湖上月:将月亮作为陪伴,象征着孤独与思念。
- 相逐去还归:暗示着尽管有离别,但情感依旧在追逐与延续。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比作友人的陪伴,表现孤独的感受。
- 对仗:如“傲俗宜纱帽,干时倚布衣”,形成了对称美。
- 意象:运用“湖”、“月”、“帆”等意象,传达情感的细腻。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与对离别的惋惜,同时展现了作者的洒脱个性与对生活的思考,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湖:象征着宁静与思念,承载着离别的情感。
- 月:象征孤独与陪伴,传达出深情的思念。
- 帆:象征着远行与希望,承载着对未来的期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横塘”是指什么? A. 人名
B. 地名
C. 诗的类型
D. 诗人的名字 -
“门临秋水掩”中的“秋水”象征着什么? A. 友情
B. 孤独
C. 离别的愁苦
D. 生活的乐趣 -
诗中哪一句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A. 家在横塘曲
B. 独将湖上月
C. 傲俗宜纱帽
D. 帆带夕阳飞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送友人》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送友人》(李白):同样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但更为豪放,重在豪情壮志。
- 《登鹳雀楼》(王之涣):同样通过自然景象表现情感,但更强调壮丽的景色和人生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入门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