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元日有感》

时间: 2025-01-25 22:31:38

数椽茆舍大如蜗。

老生涯。

寄山家。

遮眼文书,随分有些些。

自愧行年如伯玉,思往事,尽堪嗟。

从他*吹沸鸣蛙。

鬓霜华。

晓来加。

南北东西,泛若水中槎。

此去存身知有道,深自隐,效龙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城子 元日有感 段克己 〔金朝〕

数椽茆舍大如蜗。 老生涯。寄山家。 遮眼文书,随分有些些。 自愧行年如伯玉,思往事,尽堪嗟。 从他吹沸鸣蛙。 鬓霜华。晓来加。 南北东西,泛若水中槎。 此去存身知有道,深自隐,效龙蛇。

白话文翻译:

几间茅屋小得像蜗牛壳。 我的老年生活,寄托在这山间人家。 用来遮眼的书籍,随意有些许。 自己愧疚于像伯玉那样年纪已大,回想往事,尽是叹息。 任凭那蛙声沸沸扬扬。 鬓发如霜,清晨又添。 无论南北东西,漂泊如同水中的木筏。 此去存身,知道有道,深自隐居,效仿龙蛇。

注释:

  • 数椽茆舍:几间茅屋。茆,同“茅”。
  • 大如蜗:形容茅屋极小。
  • 老生涯:指老年生活。
  • 寄山家:寄托在山间人家。
  • 遮眼文书:用来遮眼的书籍。
  • 随分:随意,随便。
  • 行年如伯玉:指年纪已大。伯玉,春秋时期卫国大夫蘧瑗的字,此处借指年岁已高。
  • 思往事,尽堪嗟:回想往事,尽是叹息。
  • 从他吹沸鸣蛙:任凭那蛙声沸沸扬扬。
  • 鬓霜华:鬓发如霜。
  • 晓来加:清晨又添。
  • 泛若水中槎:漂泊如同水中的木筏。槎,木筏。
  • 此去存身知有道:此去存身,知道有道。
  • 深自隐,效龙蛇:深自隐居,效仿龙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段克己,金朝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多以抒怀、感慨为主,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段克己在元日(即农历新年)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老年生活的景象,通过对茅屋、书籍、蛙声等意象的描写,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向往自然的生活态度。诗中“自愧行年如伯玉,思往事,尽堪嗟”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忧虑。而“此去存身知有道,深自隐,效龙蛇”则显示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道家思想的认同。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数椽茆舍大如蜗”:以蜗牛壳比喻茅屋之小,形象生动。
  • “老生涯。寄山家。”:直接点明诗人老年生活寄托在山间人家。
  • “遮眼文书,随分有些些。”:用“遮眼文书”形容读书,表达诗人对知识的追求。
  • “自愧行年如伯玉,思往事,尽堪嗟。”:表达诗人对年岁的感慨和对往事的回忆。
  • “从他吹沸鸣蛙。”:以蛙声沸沸扬扬形容环境的喧嚣,诗人却能超然物外。
  • “鬓霜华。晓来加。”:形容鬓发如霜,清晨又添,表达岁月的流逝。
  • “南北东西,泛若水中槎。”:以水中木筏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 “此去存身知有道,深自隐,效龙蛇。”:表达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道家思想的认同。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数椽茆舍大如蜗”、“泛若水中槎”等,形象生动。
  • 拟人:如“从他吹沸鸣蛙”,赋予蛙声以人的行为特征。
  • 对仗:如“鬓霜华。晓来加。”,语言工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老年生活的感慨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生活态度和对道家思想的认同。

意象分析:

  • 茅屋:象征简朴的生活。
  • 书籍:象征知识和追求。
  • 蛙声:象征环境的喧嚣。
  • 鬓霜:象征岁月的流逝。
  • 水中槎:象征漂泊不定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数椽茆舍大如蜗”中的“茆”是什么意思? A. 茅草 B. 茆草 C. 茆屋 D. 茆舍
  2. 诗中“自愧行年如伯玉”中的“伯玉”指的是谁? A. 蘧瑗 B. 伯牙 C. 伯夷 D. 伯乐
  3. 诗中“此去存身知有道”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A. 道德 B. 道路 C. 道家思想 D. 道理

答案: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诗词对比:

  • 段克己的《江城子 元日有感》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但段克己的诗更多了一份对过往岁月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金诗选》:收录了段克己的诗作。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解析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