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宫》

时间: 2025-01-11 06:21:35

临春高阁拟瀛洲,贪宠张妃作胜游。

更把江山为己有,

岂知台榭是身雠。

金城暗逐歌声碎,钱瓮潜随舞势休。

谁识古宫堪恨处,井桐吟雨不胜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陈宫 临春高阁拟瀛洲,贪宠张妃作胜游。 更把江山为己有,岂知台榭是身雠。 金城暗逐歌声碎,钱瓮潜随舞势休。 谁识古宫堪恨处,井桐吟雨不胜秋。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临近春天的华丽高阁仿佛瀛洲仙境,张妃因得宠而享受着胜过常人的游玩。 她更将江山视为自己的私有,却不知那些华丽的台榭其实是自己的仇敌。 金城在歌声中渐渐破碎,钱瓮随着舞蹈的停止而悄然停止。 谁能理解这古老宫殿中隐藏的恨意,井边的桐树在雨中吟唱,无法承受秋天的哀愁。

注释:

字词注释:

  • 临春高阁:指宫殿中的高阁,春天临近时显得更加美丽。
  • 拟瀛洲:比喻宫殿如仙境般美丽。
  • 贪宠张妃:指张妃因得宠而享受特权。
  • 胜游:胜过常人的游玩。
  • 江山为己有:指张妃将国家视为自己的私有物。
  • 台榭是身雠:台榭指宫殿中的建筑,身雠意为仇敌,指这些华丽的建筑最终成为她的祸根。
  • 金城暗逐歌声碎:金城指宫殿,歌声碎暗示宫殿的衰败。
  • 钱瓮潜随舞势休:钱瓮指财富,舞势休暗示财富的流失。
  • 井桐吟雨不胜秋:井边的桐树在雨中吟唱,无法承受秋天的哀愁。

典故解析:

  • 拟瀛洲:源自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仙境瀛洲,用以形容宫殿的美丽和超凡脱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韬玉,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广泛,风格多变,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表达深刻的社会和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通过对陈宫的描绘,反映了宫廷生活的奢华与衰败,以及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的紧密联系。诗中通过对张妃的宠幸和宫殿的华丽描绘,暗示了个人贪婪和权力的腐败最终会导致国家的衰败。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陈宫的描绘,展现了宫廷生活的奢华与衰败。首联以“临春高阁拟瀛洲”开篇,描绘了宫殿的美丽如仙境,而“贪宠张妃作胜游”则揭示了张妃因得宠而享受的特权。颔联“更把江山为己有,岂知台榭是身雠”深刻揭示了个人贪婪和权力的腐败,以及这些华丽建筑最终成为祸根的命运。颈联“金城暗逐歌声碎,钱瓮潜随舞势休”通过宫殿的衰败和财富的流失,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衰败的主题。尾联“谁识古宫堪恨处,井桐吟雨不胜秋”以井边的桐树在雨中的哀愁,表达了宫殿的悲凉和无法承受的秋意,整首诗情感深沉,意象丰富,通过对宫廷生活的描绘,反映了深刻的社会和人生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联:通过“临春高阁拟瀛洲”描绘了宫殿的美丽,而“贪宠张妃作胜游”则揭示了张妃的特权。
  • 颔联:“更把江山为己有”揭示了张妃的贪婪,“岂知台榭是身雠”则暗示了这些华丽建筑最终成为祸根。
  • 颈联:“金城暗逐歌声碎”通过宫殿的衰败,“钱瓮潜随舞势休”则通过财富的流失,进一步强化了衰败的主题。
  • 尾联:“谁识古宫堪恨处”表达了宫殿的悲凉,“井桐吟雨不胜秋”则通过井边的桐树在雨中的哀愁,表达了无法承受的秋意。

修辞手法:

  • 拟人:如“台榭是身雠”将台榭拟人化为仇敌。
  • 比喻:如“拟瀛洲”将宫殿比喻为仙境。
  • 对仗:如“金城暗逐歌声碎,钱瓮潜随舞势休”中的对仗,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宫廷生活的描绘,反映了个人贪婪和权力的腐败最终会导致国家的衰败,以及宫殿的悲凉和无法承受的秋意,表达了深刻的社会和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临春高阁:宫殿的美丽。
  • 拟瀛洲:宫殿如仙境般美丽。
  • 贪宠张妃:张妃的特权。
  • 江山为己有:张妃的贪婪。
  • 台榭是身雠:华丽建筑成为祸根。
  • 金城暗逐歌声碎:宫殿的衰败。
  • 钱瓮潜随舞势休:财富的流失。
  • 井桐吟雨不胜秋:宫殿的悲凉和无法承受的秋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拟瀛洲”用以形容什么? A. 宫殿的美丽 B. 张妃的特权 C. 国家的衰败 D. 财富的流失

  2. “岂知台榭是身雠”中的“身雠”指的是什么? A. 宫殿的美丽 B. 张妃的特权 C. 华丽建筑成为祸根 D. 财富的流失

  3. 诗中通过什么意象表达了宫殿的悲凉? A. 临春高阁 B. 拟瀛洲 C. 井桐吟雨不胜秋 D. 金城暗逐歌声碎

答案:

  1. A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牧《秋夕》:通过对宫廷生活的描绘,反映了宫廷的衰败和个人的悲凉。
  • 白居易《长恨歌》:通过对杨贵妃的宠幸和宫廷生活的描绘,反映了宫廷的奢华与衰败。

诗词对比:

  • 杜牧《秋夕》与秦韬玉《陈宫》:两者都通过对宫廷生活的描绘,反映了宫廷的衰败和个人的悲凉,但杜牧的诗更加注重对个人情感的描绘,而秦韬玉的诗则更加注重对社会和人生哲理的反映。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秦韬玉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了解唐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以及秦韬玉在唐代诗歌中的地位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