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吹曲辞。关山月二首》

时间: 2025-01-26 00:13:21

月出照关山,秋风人未还。

清光无远近,乡泪半书间。

一雁过连营,繁霜覆古城。

胡笳在何处,半夜起边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出照关山,秋风人未还。
清光无远近,乡泪半书间。
一雁过连营,繁霜覆古城。
胡笳在何处,半夜起边声。

白话文翻译:

月亮升起,照亮了关山,秋风中人们仍未归来。
明亮的月光没有远近之分,乡愁的泪水在书信中分外明显。
一只大雁飞过连绵的营地,厚厚的霜雪覆盖着古老的城池。
胡笳的声音在哪里呢?半夜里传来了边地的哀鸣。

注释:

字词注释:

  • 关山:指的是边疆的高山,象征着离别与思乡。
  • 未还:指人们尚未归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清光:指明亮的月光。
  • 乡泪:指对故乡的思念而流下的眼泪。
  • 连营:指军队的营地,表示战争背景。
  • 古城:指古老的城池,象征着历史的沧桑。
  • 胡笳:一种乐器,常与边塞的悲凉情绪相联系。

典故解析:

  • 关山胡笳:传统诗词中常用来象征边塞的孤寂与思乡之情,表示对故土的深切眷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叔伦,字希声,号悟真,唐代诗人,擅长描写边塞风光与思乡情感。他的诗作风格清新,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多次征战,离乡背井的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尤为深刻。诗人以月光、秋风、雁声等自然景象反映了这种情感。

诗歌鉴赏:

《横吹曲辞·关山月》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士兵的离愁,展现了战乱年代人们对家乡的思念。首联“月出照关山,秋风人未还”开篇即传达出孤独与等待的氛围,月光照耀下的关山显得格外清冷,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接着“清光无远近,乡泪半书间”,在此,清澈的月光仿佛拉近了诗人与故乡的距离,但乡愁的泪水却依旧在书信中流淌,展现了思乡情怀的深沉与无奈。

中间两句“一雁过连营,繁霜覆古城”,通过孤雁的飞过与霜雪的覆盖,进一步加深了孤寂与苍凉的意境。最后一句“胡笳在何处,半夜起边声”,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胡笳声声,令人更觉离愁别绪,仿佛能够听到那远方的边地哀鸣,令人心生感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意象,深刻表现了在战乱与思乡交织的年代下,人们对家乡深切的怀念与无奈的情感,展现了戴叔伦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对人性情感的敏锐捕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月出照关山:描绘夜晚月光照耀着高山,暗示孤独。
  2. 秋风人未还:秋风中人们依旧未归,渲染思乡情。
  3. 清光无远近:月光明亮,无论远近,表达普遍的乡愁。
  4. 乡泪半书间:在书信中流露出对故乡的泪水,情感真挚。
  5. 一雁过连营:孤雁飞过军营,象征孤独与思念。
  6. 繁霜覆古城:霜雪厚重,古城显得萧瑟,体现历史的沧桑。
  7. 胡笳在何处:询问胡笳声的来源,凸显思念与哀愁。
  8. 半夜起边声:深夜的边地声音,更加刺痛思乡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月光比作思乡的情感,象征着清冷与孤独。
  • 拟人:表现自然景象的情感,如“乡泪”。
  • 对仗:整首诗中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在战乱年代中人们对归乡的渴望和无奈。诗中透露出一种悲凉而深刻的情感基调,展现了人性的脆弱与坚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光:象征思乡与孤独。
  • 秋风:传达冷清与离别的气息。
  • 乡泪:体现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 大雁:象征孤独与远行。
  • 胡笳:代表边地的哀愁与思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月出照关山”中的“月”象征什么? a) 光明
    b) 孤独
    c) 思乡
    d) 战争

  2. “乡泪半书间”中的“乡泪”指的是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忧伤
    c) 愤怒
    d) 无奈

答案:

  1. c) 思乡
  2. b) 忧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更侧重于壮丽的景观与豪情,而《关山月》则更注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
  • 《静夜思》:同样表达思乡之情,但更集中于夜晚的静谧与内心的思索,与《关山月》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