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信庵赵公哀诗五首》

时间: 2025-04-27 17:42:40

粤从宣靖至炎兴,粉饰湖山苑圃增。

列圣久无师入洛,三京初有使朝陵。

摧锋指日酋传首,返旆终身气拂膺。

逸少兴公虚论胜,百年机会更谁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丞相信庵赵公哀诗五首
作者:刘克庄

粤从宣靖至炎兴,
粉饰湖山苑圃增。
列圣久无师入洛,
三京初有使朝陵。
摧锋指日酋传首,
返旆终身气拂膺。
逸少兴公虚论胜,
百年机会更谁乘。


白话文翻译

自从宣靖之治到炎兴之世,
湖山的园圃被粉饰得更加美丽。
列圣的教诲很久没有人来洛阳传承,
三京的使者才初次朝拜陵墓。
指挥锋芒的日子,传说中的领导者已被斩首,
归来的旗帜,终身的气节在心中激荡。
逸少和兴公的虚谈是否胜过实际,
百年的机会又有谁能把握?


注释

  • :这里指的是“自从”或“自古以来”。
  • 宣靖:指的是北宋时期的宣和、靖康年间。
  • 炎兴:指的是南宋时期的炎兴年间。
  • 粉饰:装饰、修饰。
  • 列圣:指历代圣主,表示对历史的追溯。
  • 三京:指的是洛阳、汴京等地。
  • :首领。
  • 返旆:归来的旗帜,象征着荣耀或理想的追求。
  • 逸少、兴公:指王逸少和王安石,历史上著名的文人。

典故解析

  • 逸少:王羲之,书法家,因其“兰亭集序”而名扬千古。
  • 兴公: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思想家,以推行变法著称。
  • 列圣:指古代众多明君贤臣,诗中反映了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状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梦阮,号山谷,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擅长古体诗和律诗,作品多反映国家时事和个人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变革之际,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对社会现状的忧虑与思考。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丞相信庵赵公哀诗五首》是一首沉重而富有历史感的诗作。诗中通过对历史的描绘,表现了对国家兴亡的深刻感慨。开头两句提到“宣靖”与“炎兴”,既是对历史的追忆,也是对当下的反思。湖山的粉饰,虽然表面上看似繁华,但背后却暗藏了对传统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

随着诗歌的深入,刘克庄的情感愈加激烈,特别是提到“列圣久无师入洛”,暗示着失去明主的悲哀和无奈。诗中不仅传达了对历史的思考,也反映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最后两句通过对“逸少”和“兴公”的提及,提醒人们重视实际而非空谈,强调了时机的重要性,令人深思。

整首诗风格凝重,字里行间透出一种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历史的沉思和对未来的期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粤从宣靖至炎兴:诗人自古追溯历史,感叹自宣靖到炎兴的更替。
    • 粉饰湖山苑圃增:形容美景如画,实际却是对过去的怀念。
    • 列圣久无师入洛:历史上贤明之主已久不再。
    • 三京初有使朝陵:暗示着对往昔的追忆与对现实的失落感。
    • 摧锋指日酋传首:指挥的领袖已被斩首,象征着混乱的局势。
    • 返旆终身气拂膺:即使归来,也已无所依靠。
    • 逸少兴公虚论胜:对历史人物的空谈是否能胜过实际行动。
    • 百年机会更谁乘:时间如白驹过隙,机会稍纵即逝,令人感慨。
  2. 修辞手法

    • 比喻:湖山粉饰比喻国家的繁华与盛景。
    • 对仗:整首诗句式工整,形成对比,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3. 主题思想

    • 本诗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对现实的忧虑以及对未来的思考,展现出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

意象分析

  • 湖山:象征着美好的过去与理想的追求。
  • 列圣:代表着历史中的明君,激发对理想政治的渴望。
  • :象征着荣耀与理想,归来的旆和归属感的缺失形成鲜明对比。
  • 逸少、兴公:代表文化与政治的结合,反映出诗人希望从历史中汲取教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刘克庄是哪一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2. 诗中提到的“逸少”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王安石
    B. 王羲之
    C. 苏轼
    D. 李白

  3. “列圣久无师入洛”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历史的骄傲
    B. 对现实的失落
    C. 对未来的期待
    D. 对个人的怀念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样有对历史的思考与对现实的感慨。
  • 杜甫的《春望》:描绘战乱对国土的影响,情感深切。

诗词对比

  • 刘克庄与陆游的诗作都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但刘克庄更注重历史的回顾,陆游则强调个体在历史中的遭遇与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 《诗词基本知识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