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宵寓直》

时间: 2025-01-10 19:30:23

养拙惯云卧,为郎如鸟栖。

不知仙阁峻,惟觉玉绳低。

帐喜香烟暖,诗惭赐笔题。

未央春漏促,残梦谢晨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宵寓直
作者:钱起 〔唐代〕

养拙惯云卧,为郎如鸟栖。
不知仙阁峻,惟觉玉绳低。
帐喜香烟暖,诗惭赐笔题。
未央春漏促,残梦谢晨鸡。

白话文翻译:

在春夜的直宿中,我习惯了像云一样悠然自卧,恰似小鸟栖息在你的身旁。
不知道那仙阁是多么高峻,只觉得那玉绳似乎很低。
帐幕中散发着温暖的香烟,让我欢喜,而诗句却让我感到羞愧,无法自题。
未央的春夜已过得很快,残梦在清晨的鸡鸣声中悄然告别。

注释:

  • 养拙:指习惯于安静、隐居的生活方式,"拙"指的是不求浮华的笨拙。
  • 云卧:像云一样安逸地卧着,形象生动,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状态。
  • 为郎:指诗中所爱的男子。
  • 仙阁:传说中的神仙居所,象征着高远的境界。
  • 玉绳:比喻轻盈而飘逸的东西,可能指的是床帐中的香烟缕缕。
  • :指的是床帐或帐篷。
  • 香烟暖:指香烟带来的温暖,营造出一种宁静而舒适的环境。
  • 未央春漏:未央指的是时间未央,春漏指春天的时光流逝。
  • 残梦:指梦境的残留部分,随着清晨的到来而消逝。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仙阁”与古代神话传说有关,常用来描绘高洁、空灵的境界。而“晨鸡”则是古人用来指代清晨的标志,具有时间的象征意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起,字仲明,唐代诗人,生于扬州,晚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风清新、明净,常描写自然景物与人情世态,多以柔美的语言表达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
《春宵寓直》写于春季的夜晚,表现了诗人在夜晚值班时的宁静与思绪。春天寓意着生命的复苏,诗人在这样的夜晚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温馨,也流露出对爱情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春宵寓直》是一首描绘春夜静谧与内心情感的诗作。诗中通过“养拙惯云卧”开篇,展现了诗人因生活的宁静而感到的舒适与安逸,带着些许的自谦与淡然。“为郎如鸟栖”则表现了对心中所爱的人的依恋与眷恋,仿佛置身于一种美好的梦境之中。

诗的中间部分“不知仙阁峻,惟觉玉绳低”引发了读者的联想,仙阁的高峻与玉绳的低垂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诗人对理想境界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这里不仅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反映了人对生活中细腻感受的珍视。

最后两句“未央春漏促,残梦谢晨鸡”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春夜的时光如流水般匆匆而过,清晨的鸡鸣声唤醒了诗人,梦境也随之破灭。这种对美好时光的惋惜与对现实的无奈,构成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使得诗作显得更加深刻且富有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养拙惯云卧:诗人习惯于这种简单安静的生活,表现出一种自然的状态。
  • 为郎如鸟栖:表达对爱人的依恋,情感细腻而真挚。
  • 不知仙阁峻:对理想境界的渴望,不知高处的景象,显示出一种无知的美好。
  • 惟觉玉绳低:现实生活的细微感受,反映出诗人的情感与环境的交融。
  • 帐喜香烟暖:营造出温馨的氛围,体现出生活的美好。
  • 诗惭赐笔题:对自我创作的谦逊与惭愧,显示出诗人的内心挣扎。
  • 未央春漏促:时间的流逝,感受到生命的短暂。
  • 残梦谢晨鸡:梦境的消逝,伴随着清晨的到来,象征着现实的无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鸟栖"比喻依恋,生动形象。
  • 对仗:如“仙阁峻”和“玉绳低”,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春夜的静谧与内心的情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爱情的珍视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情感细腻而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宵:象征生命的复苏和温暖的情感。
  • :代表自由、悠然的生活状态。
  • :象征爱情的依偎与温暖。
  • 仙阁:象征理想与高远的追求。
  • 玉绳:象征细腻与柔和的生活。
  • 香烟:代表温暖和宁静。
  • 晨鸡: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现实的到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养拙惯云卧”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A. 繁华与奢侈
    B. 安静与隐逸
    C. 忧愁与失落

  2. “未央春漏促”中的“春漏”指的是什么?
    A. 春天的雨水
    B. 春天的时间流逝
    C. 春天的花朵

  3. 诗中“残梦谢晨鸡”反映了怎样的情感?
    A. 对梦境的留恋
    B. 对现实的无奈
    C.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比较钱起的《春宵寓直》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前者更注重个人情感与环境的结合,后者则更强调对亲人的思念,展示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主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