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舍直归晚霁三首》

时间: 2025-04-27 21:44:56

雨罢残阳在,风微酷暑收。

馀昏淡云翳,聚沫泛河流。

桃簟双纹展,盘瓜五色浮。

潘郎最多感,庭树莫先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学舍直归晚霁三首 宋祁 〔宋代〕

雨罢残阳在,风微酷暑收。 馀昏淡云翳,聚沫泛河流。 桃簟双纹展,盘瓜五色浮。 潘郎最多感,庭树莫先秋。

白话文翻译:

雨停了,夕阳还在,微风轻拂,酷暑渐渐消退。 残留的昏暗被淡淡的云层遮蔽,泡沫聚集在流动的河面上。 桃木席上双纹展开,盘中的瓜果呈现出五彩斑斓。 潘郎(诗人自指)最为多愁善感,庭院中的树木不要过早地迎接秋天。

注释:

  • 残阳:指夕阳。
  • 酷暑收:指炎热的夏天渐渐过去。
  • 馀昏淡云翳:残留的昏暗被淡淡的云层遮蔽。
  • 聚沫泛河流:泡沫聚集在流动的河面上。
  • 桃簟:桃木制成的席子。
  • 双纹展:席子上的纹路展开。
  • 盘瓜五色浮:盘中的瓜果呈现出五彩斑斓。
  • 潘郎:诗人自指,典出潘岳,古代美男子,此处诗人自比。
  • 最多感:最为多愁善感。
  • 庭树莫先秋:庭院中的树木不要过早地迎接秋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祁(998-1061),字子京,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风格清新,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这首诗是他在学舍(学校)直归(直接回家)时,经历了一场雨后的傍晚,感受到季节的变迁和自然的美景,从而抒发自己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祁晚年,当时他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心情复杂。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雨后的傍晚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季节的变迁和诗人的情感。首句“雨罢残阳在,风微酷暑收”描绘了雨后的清凉和夕阳的余晖,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中间两句“馀昏淡云翳,聚沫泛河流”进一步以云翳和河流的泡沫来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后两句“桃簟双纹展,盘瓜五色浮”则通过具体的物品来表现生活的美好和多彩。最后一句“潘郎最多感,庭树莫先秋”则是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希望美好的事物不要过早地消逝。整首诗情感细腻,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雨罢残阳在,风微酷暑收”:雨停后,夕阳依然挂在天边,微风带来了凉爽,酷暑渐渐消退。
  2. “馀昏淡云翳,聚沫泛河流”:残留的昏暗被淡淡的云层遮蔽,泡沫聚集在流动的河面上。
  3. “桃簟双纹展,盘瓜五色浮”:桃木席上双纹展开,盘中的瓜果呈现出五彩斑斓。
  4. “潘郎最多感,庭树莫先秋”:诗人自比潘岳,最为多愁善感,希望庭院中的树木不要过早地迎接秋天。

修辞手法:

  • 比喻:“馀昏淡云翳”中的“云翳”比喻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 拟人:“庭树莫先秋”中的“庭树”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希望它不要过早地迎接秋天。
  • 对仗:“雨罢残阳在,风微酷暑收”中的“雨罢”与“风微”,“残阳在”与“酷暑收”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时光流逝和美好事物的珍惜。通过对雨后傍晚景色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季节变迁的感慨和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珍惜,希望美好的时光不要过早地消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残阳:象征着夕阳的余晖,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 云翳: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 聚沫:象征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 桃簟:象征生活的美好和舒适。
  • 盘瓜:象征生活的多彩和丰富。
  • 庭树:象征生命的成长和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潘郎”指的是谁? A. 潘岳 B. 潘安 C. 潘美 D. 潘江
  2. “雨罢残阳在”中的“残阳”指的是什么? A. 朝阳 B. 夕阳 C. 月光 D. 星光
  3. “庭树莫先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秋天的喜爱 B. 对春天的期待 C.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D. 对冬天的恐惧

答案: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同样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杜甫《春望》: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词对比:

  • 宋祁的《学舍直归晚霁三首》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宋祁的诗更多地关注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而苏轼的诗则更多地融入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宋祁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宋祁诗歌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