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道场山同吴逸人赋》

时间: 2025-04-28 11:18:52

忽惊九日当今日,同在他乡望故乡。

百里山河天尽处,万家城郭水中央。

帷间风动闻灵语,寺里林疏见佛香。

不是避喧来此地,无妨览胜到斜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忽惊九日当今日,同在他乡望故乡。百里山河天尽处,万家城郭水中央。帷间风动闻灵语,寺里林疏见佛香。不是避喧来此地,无妨览胜到斜阳。


白话文翻译:

今天正好是重阳节,我在他乡与友人共同仰望故乡的景色。远处的山河无边无际,城市和村庄如同水面上的点点繁星。帷幕间的风轻轻吹动,传来佛教的声音;寺院中树林稀疏,隐约能闻到佛香。并不是为了避开喧嚣而来到这里,但在夕阳的余晖下,游览美景也是无妨的。


注释:

  • 九日:指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古时有登高的习俗。
  • 他乡:指异乡或外地。
  • 百里山河:形容壮丽的山河景色,表示遥远的地方。
  • 万家城郭:指千家万户的城镇和村落。
  • 帷间:指窗帘或者帐幕之间。
  • 灵语:指佛教的教义或言语。
  • 佛香:指寺庙中焚香所散发的香味。
  • 避喧:意为避免喧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羽,元代诗人,字子羽,号清风,生于元朝盛世,曾任职于朝廷,后隐居山林。其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为题材,作品富有哲理和情趣。

创作背景:

《九日登道场山同吴逸人赋》作于重阳节,诗人在他乡与友人一同登高,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及对自然美的欣赏。诗中渗透着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重阳节为背景,抒发了身在他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开篇即以“忽惊九日当今日”引入重阳的主题,诗人通过“同在他乡望故乡”的情景,传达出一种孤独与共鸣的感受,令读者即刻感受到节日的氛围与游子的情怀。

接下来的两句“百里山河天尽处,万家城郭水中央”以壮丽的山河景色和繁华的城市相结合,展现了广阔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象征着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诗中“帷间风动闻灵语,寺里林疏见佛香”描绘了寺庙的宁静氛围,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同时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平静与思索。

最后两句“不知避喧来此地,无妨览胜到斜阳”,诗人用轻松的语气表达了对游览的享受,显示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情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故乡与人生的独特理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忽惊九日当今日:诗人突然意识到今天是重阳节。
  2. 同在他乡望故乡:与友人一起在异乡眺望故乡。
  3. 百里山河天尽处:远方的山河绵延不绝,似乎无边无际。
  4. 万家城郭水中央:城市与乡村交错,水面上点缀着各家各户。
  5. 帷间风动闻灵语:窗帘轻动,传来淡淡的佛教教义。
  6. 寺里林疏见佛香:寺院中树林稀疏,能闻到香火的芬芳。
  7. 不是避喧来此地:并非为了逃避喧嚣而来到这里。
  8. 无妨览胜到斜阳:在夕阳下游览美景,也是无妨的。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万家城郭”比作水面上的星星,形象生动。
  • 对仗:如“百里山河”和“万家城郭”,工整而富有韵律感。
  • 意象:山河、城郭、风、香等意象交织,构成诗的意境。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自然美的欣赏以及对友谊的珍视,体现了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传达了在喧嚣中寻求宁静的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九日:象征重阳,寄托思乡之情。
  • 山河:代表自然景观,象征广阔与自由。
  • 城郭:体现人文气息,象征繁华与生活。
  • 佛香:象征宁静与精神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重阳节又称为哪个节日? A. 中秋节 B. 七夕节 C. 九日节 D. 冬至节

  2.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A. 描写自然景色 B. 书写诗歌 C. 交流友人 D. 参拜寺庙

  3. 诗中“帷间风动闻灵语”主要表现了什么? A. 自然风光 B. 佛教文化 C. 友谊 D. 节日气氛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同样以重阳节为背景,表达了对国家与民生的忧虑。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表现了诗人对兄弟的思念,与故乡的情感共鸣。

诗词对比:

  1. 《登高》(杜甫):

    • 主题:忧国忧民,思乡情怀。
    • 风格:沉重,富有历史感。
  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 主题:亲情思念。
    • 风格:柔和,富有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歌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