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柯子 赠众道友》
时间: 2025-01-27 03:30: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心地频频扫,尘情细细除。
莫教坑堑陷毗卢。
常静常清,方可论元初。
性烛频挑剔,曹溪任吸呼。
勿令喘息气声粗。
昼夜绵绵,端的好功夫。
白话文翻译:
频繁地清理内心的杂念,细致地去除世俗的情感。
不要让堕落的深渊陷入你的内心。
常保持静谧常清明,才能谈论最初的真理。
性情的烛光需要不断地挑剔,曹溪的道理任你吸取呼应。
不要让喘息的气息显得粗重。
日夜不息,真正的修行功夫就在于此。
注释:
- 心地:指内心的境界。
- 尘情:世俗的感情,指纷扰的欲望。
- 坑堑:比喻深渊或陷阱。
- 毗卢:指佛教的毗卢遮那佛,象征智慧与真理。
- 常静常清: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清明。
- 性烛:指内心的本性,如蜡烛一般需要点亮。
- 曹溪:指曹洞宗的开创者,象征禅宗的深奥道理。
- 喘息气声粗:形容修行时不要发出粗重的声音,保持内心的安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马钰(生卒年不详),元代著名的道士和诗人,精通道教哲理,对道教的修行有深入的研究。他的诗作常反映出对内心修炼和道理探究的理解,具有浓厚的道教思想。
创作背景:此诗是在道教修行的背景下创作的,旨在提醒道友们在修行过程中要保持内心的清净和稳定,避免外界杂念的干扰。诗中提到的“毗卢”和“曹溪”都是道教和禅宗修行中的重要概念,表明了作者对这些哲学思想的理解和传达。
诗歌鉴赏:
《南柯子 赠众道友》是一首道教诗,深入探讨了内心修行的重要性。诗中通过清理心地、去除尘情等词句,强调了修行者应当具备的心态。这种心态是安静的、清明的,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真正理解和体悟到生命的真理。
诗的开头提到“心地频频扫,尘情细细除”,这体现了修行者在面对外界喧嚣时应保持的内心宁静。接下来的“莫教坑堑陷毗卢”则提醒道友们不要被外界的诱惑和困扰所左右,陷入精神的深渊。
“常静常清,方可论元初”一句,指出了修行的根本:静心方能见真理。这里的“元初”暗指道教的本源,强调了追求初心的重要性。
后面的“性烛频挑剔,曹溪任吸呼”则表明了修行者应当时刻反省自己的内心,挑剔自己的本性,以确保灵性不被外界侵扰。最后的“昼夜绵绵,端的好功夫”则是对修行者坚持不懈努力的赞美,表达了对持之以恒的修行态度的重视。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蕴深远,展现出道教哲学的精髓,值得修行者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心地频频扫,尘情细细除:强调内心的清洁,去除世俗的杂念。
- 莫教坑堑陷毗卢:警惕陷入内心的迷惘和困境。
- 常静常清,方可论元初: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领悟真理。
- 性烛频挑剔,曹溪任吸呼:不断反省内心,吸取深邃的道理。
- 勿令喘息气声粗:修行时要保持安静,不要发出粗重的气息。
- 昼夜绵绵,端的好功夫:修行的努力是持久的。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内心比作“心地”,以清扫表明修行的过程。
- 对仗:如“常静常清”与“勿令喘息气声粗”,形成强烈的对比。
- 象征:使用“性烛”象征内心的真性。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强调内心修行的重要性,提倡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清明,以领悟道理和真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心地:象征内心的清净和真实。
- 尘情:代表世俗的烦恼和欲望。
- 毗卢:象征智慧和真理的指引。
- 曹溪:代表道教和禅宗的深奥哲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毗卢”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智慧
C. 权力
D. 地位 -
“常静常清,方可论元初”的意思是?
A. 常保持安静才能了解真理
B. 常保持忙碌才能获取成功
C. 常保持清醒才能享受生活
D. 常保持快乐才能吸引朋友 -
诗中强调的修行态度是什么?
A. 急功近利
B. 持之以恒
C. 随波逐流
D. 不闻不问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反映内心思考与宁静。
- 《登高》杜甫: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诗词对比:
- 《南柯子 赠众道友》与《静夜思》:两者都表达了对内心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修行的过程,后者则是对思乡情怀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道教哲学入门》
- 《元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