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蔽日行》
时间: 2025-01-27 04:01: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彤霞何煌煌,蔽此白日色。
炎埃被九野,照灼后土赤。
朱陵开火府,熺烂相荡射。
山蒸绛红气,川泻丹砂液。
穹玄变光曜,众草相烜赫。
迥迷河林茜,高夺昆仑碧。
郁华不能神,玄乌巳化魄。
女娲在青天,岁莫还鍊石。
白话文翻译:
红霞何等辉煌,遮蔽了这白日的光辉。
炎热的尘埃笼罩着大地,灼热的阳光照耀着后土。
朱陵打开了火府,火光四射,交相辉映。
山中蒸腾着绛红的气息,河流倾泻出丹砂的液体。
苍穹的光辉变幻,万物显得熠熠生辉。
河流和森林中的茜草迷离而绚烂,远远高过昆仑的碧空。
郁华的美丽已无法再神化,玄乌的灵魂已经化为虚无。
女娲在苍穹下,岁月不再回返炼石。
注释:
字词注释:
- 彤霞:红色的彩霞。
- 煌煌:光辉闪耀的样子。
- 蔽:遮蔽,遮挡。
- 炎埃:炎热的尘埃。
- 九野:广阔的地面,指大地。
- 朱陵:指神话中的火府。
- 熺烂:火光炽烈。
- 绛红:深红色。
- 穹玄:指天空,深邃的宇宙。
- 众草相烜赫:形容草木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
- 郁华:美丽的花朵。
- 玄乌:黑色的鸟,象征灵魂。
- 女娲:中国神话中的女神,创造人类。
典故解析:
- 女娲炼石:女娲是中国神话中创造人类的女神,她用五彩石补天的故事广为流传。诗中提到她在天空,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永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公元1311-1375),字伯温,号千里,元代著名诗人、政治家、军事家。他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社会的洞察力著称,作品多涉及历史、哲学、自然等。
创作背景: 《丹霞蔽日行》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民族矛盾激烈的时期,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时代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
诗歌鉴赏:
《丹霞蔽日行》是一首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诗作,刘基在诗中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诗的开头用“彤霞何煌煌”引出红霞的辉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继而“蔽此白日色”则突显了红霞的覆盖之力,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张力。接着,诗人通过“炎埃被九野”等句子描绘了因红霞而产生的气氛,仿佛整个大地都被灼热的光辉笼罩,给人一种炽烈的感觉。
在后半部分,诗人描绘了山川河流中的绛红气息与丹砂液体,进一步增强了诗的色彩感与层次感,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天地之间的气息与温度。最后,女娲的神话典故使得全诗的意象更为深邃,象征着生命与创造的永恒,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类命运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彤霞何煌煌:红霞何其辉煌,营造出一种壮丽的景象。
- 蔽此白日色:红霞遮蔽了太阳的光辉,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
- 炎埃被九野:热烈的尘埃弥漫在广阔的大地上,暗示着环境的变化。
- 照灼后土赤:阳光灼烧着土地,突显出大地的赤色。
- 朱陵开火府:神话中的火府开启,象征着某种巨大的能量释放。
- 熺烂相荡射:火光交相辉映,展现出一种动感与美丽。
- 山蒸绛红气:山中弥漫着红色的气息,营造出神秘的氛围。
- 川泻丹砂液:河流中流淌着如丹砂般的液体,富有色彩。
- 穹玄变光曜:天空中的光辉变幻,显示出宇宙的神秘。
- 众草相烜赫:各种草木在光辉下显得分外耀眼。
- 迥迷河林茜:河流和森林中的红色茜草显得迷人而绚烂。
- 高夺昆仑碧:形容美丽的景色超越了昆仑山的碧空。
- 郁华不能神:美丽的花朵已经无法再神化,暗示着虚无。
- 玄乌巳化魄:黑色的鸟已化为灵魂,象征着生命的消逝。
- 女娲在青天:女娲在天空中,象征着创造与生命的源泉。
- 岁莫还鍊石:岁月不再返回去炼石,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朱陵开火府”比喻火焰的猛烈与壮观。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特性,如“众草相烜赫”。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壮丽自然景象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宇宙的神秘与生命的脆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丹霞:象征着热情与美丽。
- 炎埃:象征着环境的困扰与压迫。
- 火府:代表着能量与变化。
- 绛红气:象征着生命的活力。
- 女娲:象征着创造与生命的源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彤霞”指的是什么颜色的霞?
- A. 白色
- B. 红色
- C. 蓝色
- D. 绿色
-
“郁华不能神”中的“郁华”指的是什么?
- A. 书本
- B. 美丽的花朵
- C. 河流
- D. 山脉
-
诗中提到的“女娲”象征着什么?
- A. 战争
- B. 创造与生命
- C. 智慧
- D. 财富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刘基的《丹霞蔽日行》与李白的《将进酒》都通过壮丽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但刘基更侧重于描绘自然的神秘与壮丽,李白则更多地关注人生的短暂与欢愉。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异,但都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洞察。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刘基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神话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