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白二十二学士见寄诗一百篇,因以答贶》

时间: 2025-01-11 04:56:17

吟君遗我百篇诗,使我独坐形神驰。

玉琴清夜人不语,

琪树春朝风正吹。

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

世人方内欲相寻,行尽四维无处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吟君遗我百篇诗,使我独坐形神驰。
玉琴清夜人不语,琪树春朝风正吹。
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
世人方内欲相寻,行尽四维无处觅。

白话文翻译:

我吟诵着你遗留给我的百篇诗作,独自坐着,形体与心神都飞扬起来。
夜深人静时,玉琴的声音清脆响亮,却无人倾听;春天的早晨,微风轻拂,琪树的花儿随风摇曳。
郢地的工匠用斤斫砍,留不下任何痕迹;仙人脱下的衣裳,弃置的刀尺也不见踪影。
世间的人们都在这里想要寻找,然而走遍四方,却无处可寻。

注释:

  • 吟君:吟唱、吟诵的对象是“君”,这里指的是友人或寄赠者。
  • 遗我:遗留给我,指的是寄赠的诗篇。
  • 形神驰:形体与精神都随之飞扬,表示诗歌带来的陶醉感。
  • 玉琴:一种古代乐器,象征优雅和高贵。
  • 郢人:指的是郢地的工匠,历史上以精细的工艺著称。
  • 无痕迹:形容技艺高超,手法精湛,留下的痕迹几乎看不见。
  • 仙人:指神仙,传说中的超脱者。
  • 四维:四面八方,广阔的空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晦庵,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生于中唐,因其政治遭遇而屡遭贬谪,晚年在湖南度过。其诗歌以清新、婉丽著称,常表达对政治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刘禹锡被贬谪期间,收到友人的一百篇诗作,因而作此诗以示答谢。诗中表现出他对友人深厚情谊的珍视,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的思考与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友人赠诗的吟诵,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抒发与情感的奔放。诗的开头就用“吟君遗我百篇诗”引入,表现出对于友人赠予的珍视与感动。接着,诗人描绘了清夜中的玉琴和春晨的琪树,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在这份诗情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沉思。

“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这一句通过对工匠精湛技艺的描绘,反映了自然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象征着诗歌的艺术之美。这种技艺的无痕迹,暗示了真正的艺术无需炫耀,内心的感受才是真正的深邃。

最后“世人方内欲相寻,行尽四维无处觅。”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感慨,尽管人们在四方寻求,却难以找到真正的心灵寄托,流露出一种无奈与孤独。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对理想的追求,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吟君遗我百篇诗:表现出诗人对友人赠诗的珍视。
  2. 使我独坐形神驰:独自坐着,身心都因诗而飞扬,体现出诗歌的力量。
  3. 玉琴清夜人不语:在清静的夜晚,优雅的音乐无人倾听,暗示孤独。
  4. 琪树春朝风正吹:春晨的微风拂过琪树,象征生命与美好的希望。
  5. 郢人斤斫无痕迹:工匠技艺高超,留不下痕迹,暗喻艺术的精妙。
  6. 仙人衣裳弃刀尺:仙人的衣裳与工具被抛弃,象征洒脱与超然。
  7. 世人方内欲相寻:世人渴望找到内心的寄托。
  8. 行尽四维无处觅:走遍四方却无处可寻,表达对现实的无奈和不满。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玉琴”与“琪树”比喻诗歌的美妙与生命的清新。
  • 对仗:如“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夜晚和春晨赋予情感,使意境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友谊、孤独与艺术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感慨,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琴:象征高雅与艺术。
  • 琪树:象征生机与希望。
  • 郢人:象征工匠精神与精湛技艺。
  • 仙人:象征超脱与洒脱。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内涵,也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刘禹锡的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快
    B. 孤独与思考
    C. 愤怒

  2. “郢人斤斫无痕迹”中的“郢人”是指什么? A. 一个地方
    B. 工匠
    C. 诗人

  3. 诗中提到的“玉琴”象征什么? A. 哀伤
    B. 高雅与艺术
    C. 贫穷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琵琶行》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与白居易的《琵琶行》相比,刘禹锡的诗更侧重于内心的独白与孤独感,而《琵琶行》则通过音乐和故事传达情感。两者在艺术表现上各具特色,但同样都反映了唐代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刘禹锡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