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 其三》

时间: 2025-02-04 17:05:02

帘外月,如雪照东墙。

永巷四更人语寂,绿阴三面枣花香。

无限夜凄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帘外月,如雪照东墙。
永巷四更人语寂,
绿阴三面枣花香。
无限夜凄凉。

白话文翻译

帘外的月光,如同白雪一样照耀着东墙。
在漫长的巷道中,四更时分人声寂静,
三面绿荫下散发着枣花的香气。
这无限的夜晚令人感到凄凉。

注释

  • 帘外月:帘子外的月光。
  • 如雪:比喻月光洁白明亮。
  • 东墙:指代东侧的墙壁,映衬出明亮的月光。
  • 永巷:指漫长的巷子,暗示孤独和寂静。
  • 四更:指夜里四点钟,通常是最寂静的时刻。
  • 人语寂:人声沉寂,显得格外孤独。
  • 绿阴:指树木的阴影。
  • 枣花香:枣树开花时散发的香气,象征春天的生机。
  • 无限夜凄凉:表达在漫长夜晚中的孤独感。

典故解析

本诗并没有直接引用具体的典故,但可以看作是对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月夜、寂静、自然景色的主题的延续和深化。诗中所描绘的月光、夜晚和花香等意象,常常在古诗中出现,用以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恨水(1895年-1967年),原名张静江,现代作家,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他的作品多关注人性和社会,语言简练且富有情感,常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场景及内心世界。

创作背景

《忆江南 其三》创作于20世纪,正值中国社会变革与动荡之际。张恨水在诗中通过对江南自然景色的描绘,寄托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过往岁月的怀念。

诗歌鉴赏

《忆江南 其三》以清晰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夜晚。诗的开头“帘外月,如雪照东墙”搭建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场景,月光洒在东墙上,仿佛为夜晚增添了一层洁白的轻纱。这种光影的对比不仅展现了夜晚的静谧,也暗示了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接下来的“永巷四更人语寂”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孤独感。四更时分,万籁俱寂,诗人孤身一人,感受到周围的寂静,似乎连人的声音也被夜色吞噬,令人心生感慨。

“绿阴三面枣花香”则描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面,枣花的香气弥漫在三面阴影之中,给人带来了一丝温暖和希望。然而,这种温暖却又与前面的寂寥形成鲜明对比,形成一种复杂的情感交织。

最后一句“无限夜凄凉”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在这无限漫长的夜晚中,内心的孤独和凄凉感。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孤独与生命之间的复杂关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帘外月,如雪照东墙:描绘了月光透过帘子洒在东墙上的景象,表现出月光的洁白与明亮,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2. 永巷四更人语寂:夜深人静,巷子漫长,显得格外寂静,暗示诗人的孤独感。

  3. 绿阴三面枣花香:描绘春天的景象,绿荫和枣花的香气使得环境更加生动,但同时也衬托出内心的寂寞。

  4. 无限夜凄凉:总结全诗,表达在漫长的夜晚中感受到的孤独与凄凉,情感浓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比作雪,增强了月光的明亮感。
  • 对仗:如“帘外月”和“东墙”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月光、巷道、花香等意象,营造出丰富的情感层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的宁静和人内心的孤独,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它传达出一种对美好回忆的怀念,以及对孤独生活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 月光:象征孤独、思念和纯洁。
  • 巷道:代表人生的漫长旅途,暗示孤独与寂静。
  • 枣花香: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带来一丝温暖。
  • 夜晚: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内心的孤独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帘外月”意指什么?

    • A. 门外的月光
    • B. 窗帘外的月光
    • C. 墙外的月光
  2. “四更”指的是几点?

    • A. 12点
    • B. 2点
    • C. 4点
  3. 诗中的“绿阴”代表什么?

    • A. 树木的阴影
    • B. 草地
    • C. 水面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静夜思》:李白
  • 《江南春》:杜甫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与《忆江南 其三》均表现了月夜的孤独感,但前者更加强调人际关系的思念,而后者则注重自然景色与内心的交织。
  • 《静夜思》同样以月光为主题,但意图在于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情感更为直接和浓烈。

参考资料

  • 《张恨水文集》
  • 《中国现代诗歌史》
  • 《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