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杭州西湖昭庆寺华严社主省常上人》
时间: 2025-01-11 01:48: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杭州西湖昭庆寺华严社主省常上人
王禹偁
梦幻吾身是偶然,
劳生四十又三年。
任夸西掖吟红药,
何似东林种白莲。
入定雪龛灯焰直,
讲经霜殿磬声圆。
谪官不得余杭郡,
空寄高僧结社篇。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经历的感慨。他觉得自己的存在就像梦幻一样偶然,已经在世上辛劳了四十多年。尽管他可以在西边的名园吟咏花草,但与东边的寺院种植白莲相比,显得多么微不足道。在静坐时,雪房里烛光摇曳,讲经的声音在寒殿中显得格外清脆。他作为谪官无法回到余杭,只能寄托自己的情感与高僧结社的篇章中。
注释:
- 梦幻:指虚无缥缈的状态,暗示人生的短暂和不真实。
- 劳生:辛苦生活,经历了许多磨难。
- 西掖:指西边的名胜,如西湖。
- 东林:东林寺,以种植白莲著称,象征清净和高雅。
- 入定:指禅定,进入一种静谧的状态。
- 雪龛:指供奉佛像的地方,形容环境的清冷。
- 谪官:被贬职的官员,表达了作者的无奈和失落。
典故解析:
- 西掖与东林:诗中提到的两个地区,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和意象。西掖的“红药”象征着繁华,而东林的“白莲”则象征着清静与内心的宁静。
- 高僧结社:指与僧人交往,寄情于宗教生活,表达了对精神寄托的渴望。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王禹偁(约1045-1105),字伯庸,号静斋,宋代诗人,擅长诗词与散文。他的作品多受禅宗影响,表达了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
-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王禹偁谪官期间,表达了他在政治失意中的人生感悟与对宗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开篇的“梦幻吾身是偶然”直接引入主题,诗人对自己生命的感叹,既有对岁月的思索,也有对人生价值的反思。与美丽的西湖相比,作者认为东林寺的白莲象征着更高的精神追求,这种对比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也传达出对内心宁静与清净生活的向往。诗中描绘的入定、讲经场景,带有一种超脱世俗的气息,暗示了诗人与红尘的隔离和对宗教的倾心。然而,诗的最后两句则回归现实,谪官的身份令他无缘故乡,情感的寄托只能通过文字传达。这种“空寄”的无奈感,让整首诗在深刻的思考中增添了一丝淡淡的忧伤。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梦幻吾身是偶然”:表达对生命存在的感慨,认为人生如梦,难以捉摸。
- “劳生四十又三年”:指自己在世上辛劳的年岁,感叹光阴的流逝。
- “任夸西掖吟红药”:可以在名胜之地吟咏,但内心却不满足。
- “何似东林种白莲”:与东林寺的白莲相比,感到更高的精神追求。
- “入定雪龛灯焰直”:描述禅定时的静谧与专注。
- “讲经霜殿磬声圆”:在寒冷的殿堂中,讲经声清澈而圆润。
- “谪官不得余杭郡”:身为谪官,无法回到故乡的无奈。
- “空寄高僧结社篇”:只能通过写作寄托情感于高僧的社团中。
-
修辞手法:全诗运用了比喻与对比,通过“西掖”与“东林”的对比,强调了物质与精神追求的区别。诗中还有情景交融的手法,入定与讲经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人生的无常和对精神寄托的向往,表现了诗人在经历世俗之苦后,渴望回归内心宁静与解脱的思考。
意象分析:
- 西掖:象征着繁华与浮华的生活。
- 白莲:象征着纯洁、高洁的心灵。
- 雪龛与霜殿:呈现出一种清冷、宁静的环境,暗示出内心的平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禹偁的字是什么?
- A. 伯庸
- B. 省常
- C. 直焰
-
诗中提到的“东林”主要种植什么?
- A. 红药
- B. 白莲
- C. 荷花
-
“谪官不得余杭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A. 自豪
- B. 无奈
- C. 喜悦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可以阅读王禹偁的其他作品,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诗词对比:可与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进行对比,分析两位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不同感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王禹偁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