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竹枝词九首 其六》

时间: 2025-01-11 11:16:12

南浦下鱼筒,孤篷信晚风。

但闻竹枝曲,不见沧浪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浦下鱼筒,孤篷信晚风。
但闻竹枝曲,不见沧浪翁。

白话文翻译:

在南浦的河边,鱼筒静静地漂浮,孤独的小船在晚风中随波而行。
只听到竹枝的曲子,却看不见那位沧浪的老翁。

注释:

  • 南浦:指南方的水边,常用以描绘江河湖泊的美景,特指长江南岸。
  • 鱼筒:一种捕鱼的工具,这里形容渔民的生活场景。
  • 孤篷:孤独的小船,指的是渔舟。
  • :依赖、顺从的意思,此处指船只随风而行。
  • 竹枝曲:竹枝曲是指一种民间音乐,竹枝作为乐器的象征,传递出悠扬的旋律。
  • 沧浪翁:传说中的老渔夫,象征着江湖生活的隐士。

典故解析:

“沧浪翁”出现在许多古诗文中,常用以代表隐逸的渔者。它象征着与世无争、追求内心宁静的理想生活方式。这个形象在古代文人中非常受到推崇,因为它代表了一种逃避世俗纷扰、回归自然的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贺铸,字方回,号阮亭,宋代著名词人。出身于士族,才华横溢,尤以词作见长。他的作品既有豪放之气,又有细腻的情感,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变竹枝词》系列是贺铸在南方游历时创作的一组诗作,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作结合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作者个人的生活体验,呈现出一幅美好的水乡图景。

诗歌鉴赏:

贺铸的《变竹枝词九首 其六》以清丽的自然景色为背景,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孤独与惆怅。诗的开头以“南浦下鱼筒”引入,展示了渔民在宁静水域中生活的场景。孤篷小舟在晚风中荡漾,仿佛在诉说着渔者的寂寞与思索。

“但闻竹枝曲,不见沧浪翁”两句则更为诗意,竹枝曲的音乐声在空中回荡,却不见渔翁的身影,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突显了孤独的氛围。这种音乐的想象与缺失的身影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惆怅的情感,仿佛在诉说着对往事的怀念。

整首诗在意境上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类生活的深刻思考。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诗歌提醒我们要停下脚步,倾听内心的声音,关注那些被忽略的细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浦下鱼筒:描绘了在南方水边的宁静场景,鱼筒暗示了渔民的生活和与自然的和谐。
  • 孤篷信晚风:孤舟在晚风中随意漂荡,传达出一种孤独和随意的情绪。
  • 但闻竹枝曲:强调了音乐的存在,带有一种抒情的色彩。
  • 不见沧浪翁:渔翁的缺失让人感到一种无形的惆怅,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但闻”与“不见”的对比,突出孤独感。
  • 意象:南浦、鱼筒、竹枝曲等意象,构成了丰富的自然画面。
  • 隐喻:竹枝曲隐喻着生活的美好与渔翁的隐逸。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孤独情感的深刻感悟。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作者传达了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的隔阂,反映了对传统渔民生活的敬意和对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浦:象征着自然与美好,寓意宁静的生活。
  • 鱼筒:代表了渔民的生计,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 孤篷:象征孤独与思考,传达出一种内心的寂寞感。
  • 竹枝曲:代表音乐与文化,增添了诗的韵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南浦下鱼筒”中的“鱼筒”指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捕鱼工具
    C. 一种船只
    答案:B

  2. 诗中“但闻竹枝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惆怅
    C. 生气
    答案:B

  3. “不见沧浪翁”中的“沧浪翁”象征着什么?
    A. 隐士生活
    B. 渔民的辛苦
    C. 江湖豪杰
    答案:A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贺铸研究》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贺铸 vs. 李清照:两位诗人都擅长用自然景象表达情感,但贺铸更偏重于孤独的情感,而李清照的作品则多描绘离愁别绪。
  • 贺铸 vs. 杜甫:杜甫的诗歌常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而贺铸则更侧重于个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热爱。

通过以上分析和解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变竹枝词九首 其六》的艺术魅力与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