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折诗效其体》
时间: 2025-01-10 23:22:5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读折诗效其体
作者: 方岳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我贫良亦囏,未老生白须。
策名奉常第,年已三十余。
半生苦无几,宁不欲疾驱。
山麋野而僻,所至皆崎岖。
一登督视府,两驾太守车。
意见有不合,索去不待炊。
所以二十载,同一优侏儒。
岂如云水身,自迁瓜芋区。
夕吾酒一瓢,朝吾饭一盂。
贫贱与富贵,本自无羞殊。
寄语刘伯友,毋烦鬼揶揄。
白话文翻译:
我虽然贫穷,却也安然自得,年纪尚轻,白发却已初生。
我在科举中名列前茅,已经三十多岁。
半生的艰辛并不多,难道不想快快成就吗?
山中小鹿野生,去的地方都是崎岖不平的路。
我曾经一次登上督视府,驾驭着太守的车。
如果意见不合,我宁可不吃饭也不等候。
所以二十年来,我和那些优秀的侏儒一样。
岂不如像云水一样自由,回归瓜田和芋地?
傍晚我喝一瓢酒,早晨我吃一碗饭。
贫贱与富贵,本来就没有羞耻之分。
寄语刘伯友,别再烦我受人嘲讽。
注释:
- 囏:安逸、自在的样子。
- 策名:指科举考试中取得名次。
- 督视府:指地方官员的政府机构。
- 侏儒:身材矮小的人,这里引申为成就不大的普通人。
- 瓜芋区:指田园,象征自由自在的生活。
典故解析:
- 刘伯友:可能是指方岳的朋友,代表了社会中那些对他贫贱身份有所指责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岳,宋代诗人,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诗风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反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方岳对自己人生境遇的感慨,反映了他对社会地位和个人理想的思考,表达了对贫贱生活的坦然接受。
诗歌鉴赏:
方岳的《读折诗效其体》通过对自身经历的诗性表达,展现了个人对社会地位的超然态度。诗中,作者回顾了自己在科举路上的辛苦与无奈,尽管身处贫贱,却以一种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艰辛。诗的开头便直入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接下来的几句,作者通过对山中小鹿和太守车的描绘,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出自身的贫困与他人的富贵。
作者的豁达不仅体现在对物质生活的淡泊,更在于他对人际关系的理解。他对刘伯友的寄语,表明了他对他人嘲讽的无所谓态度,显示出一种超然的生活哲学。最终,作者通过“贫贱与富贵,本自无羞殊”这一结论,升华了全诗的主题,强调了内心的自由与尊严。
整首诗在形式上简练而不失深刻,反映了方岳特有的文人气质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贫良亦囏:开篇直白,宣告了诗人贫穷的身份,但又自得其乐。
- 未老生白须:虽然年轻,已感到生活的压力。
- 策名奉常第:表达了自己在科举中的小成就。
- 年已三十余:提示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半生苦无几:感叹自己努力的成果微薄。
- 宁不欲疾驱:渴望改变现状,追求更好的未来。
- 山麋野而僻:描绘艰难的环境。
- 所至皆崎岖:生活处处困难。
- 一登督视府:曾经获得的地位。
- 两驾太守车:描述了权贵生活的对比。
- 意见有不合:人际关系中的分歧。
- 索去不待炊:宁愿不吃饭也要坚持自己的想法。
- 所以二十载:经历的时间和磨难。
- 同一优侏儒:与优秀之人相比的自嘲。
- 岂如云水身: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
- 自迁瓜芋区:渴望回归简单的田园生活。
- 夕吾酒一瓢:描述简朴的生活。
- 朝吾饭一盂:反映生活的节俭。
- 贫贱与富贵:对贫贱与富贵的看法。
- 本自无羞殊:强调内心的自我认同。
- 寄语刘伯友:向朋友传达豁达的生活态度。
- 毋烦鬼揶揄:希望他人不要嘲笑。
修辞手法:
- 对比:如贫贱与富贵的对比,强调内心的平和。
- 比喻:用“云水身”比喻自由自在的生活,突出渴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反思,强调了内心的豁达与自我认同,展现了对物质和权力的超然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麋:象征自然和自由。
- 瓜芋区:代表田园生活的简朴和自然。
- 白须:暗喻岁月无情,人生的压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贫贱与富贵”有什么区别? a) 贫贱更好
b) 富贵更好
c) 本自无羞殊
d) 没有区别 -
“夕吾酒一瓢,朝吾饭一盂”表达了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a) 奢华
b) 简朴
c) 繁华
d) 狂欢 -
作者对刘伯友的寄语表明了他对什么的态度? a) 贫贱
b) 社会地位
c) 人际关系
d) 自我认同
答案:
- c) 本自无羞殊
- b) 简朴
- c) 人际关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行路难》:李白的作品,表达了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和面对困境的态度。
- 《贫居》:王维的诗,描绘了贫穷生活中的淡泊与安宁。
诗词对比:
- 方岳 vs. 陶渊明:两者都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方岳更强调人际关系的复杂,而陶渊明则更专注于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文观止》
- 《方岳诗集》
以上为《读折诗效其体》的全方位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