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卜算子
春事到西湖,处处梅花笑。
抖擞长安车马尘,眼底青山好。
身世两悠悠,岁月闲中老。
极目烟波万顷愁,此意谁知道。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西湖,四处盛开的梅花让人感到欢喜。
我驱散了长安城中车马带来的尘埃,眼前的青山显得格外美好。
我的身世就像那悠悠的春水,岁月在闲适中渐渐流逝。
远望烟波浩渺的湖面,心中满是愁苦,这种情感又有谁能理解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春事:春天的事情或气息。
- 西湖:指杭州的西湖,著名的风景区。
- 梅花:象征着坚韧和高洁的花卉。
- 抖擞:振作、振奋。
- 长安:古都,今西安,象征繁华。
- 身世:指个人的命运和经历。
- 悠悠:形容时间或空间的漫长。
- 岁月:时间的流逝。
- 极目:远望。
- 烟波:指水面上的雾气和波纹。
典故解析:
-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梅花常常象征着迎寒而开的坚韧精神。
- “长安”:古代的政治、文化中心,代表着繁华与喧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潜,字子游,号潜斋,南宋时期诗人,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春天,诗人可能行游于西湖,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与梅花的美丽,结合个人的身世与情感,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思考。
诗歌鉴赏:
《卜算子》以西湖的春景为背景,开篇即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梅花的盛开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同时也寓意着生命的希望与坚韧。诗人通过“抖擞长安车马尘”一句,描绘出长安的繁华与车马的喧嚣,形成了城市与自然的对比,使得眼前的青山更加映衬出宁静与美好。接下来的“身世两悠悠,岁月闲中老”则转向个人的思考,表现了对自身命运的无奈与时间的流逝,心中充满了淡淡的忧愁。最后一句“此意谁知道”则引发读者的共鸣,表达了诗人对内心感受的孤独与无奈,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事到西湖,处处梅花笑:春天的气息来临,西湖四处盛开的梅花仿佛在欢笑。
- 抖擞长安车马尘,眼底青山好:驱散长安的尘埃,眼前的青山显得格外美丽。
- 身世两悠悠,岁月闲中老:个人的命运如水般流淌,岁月在闲适中逐渐流逝。
- 极目烟波万顷愁,此意谁知道:远望烟波浩渺,心中愁苦,然而这种感受又有谁能理解呢?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春事”和“岁月”,构成对仗的格局。
- 拟人:梅花“笑”,赋予生命和情感。
- 比喻:身世比作悠悠的水,形象而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个人身世与岁月流逝的感慨,揭示了内心的孤独与忧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坚韧与高洁。
- 青山:代表着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 烟波:象征着心中的忧愁与思绪的缥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西湖的春天象征什么?
A. 宁静 B. 喧嚣 C. 绝望 -
“身世两悠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快乐 B. 无奈 C. 愤怒 -
诗中的梅花象征了什么?
A. 坚韧 B. 绝望 C. 喜悦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可以对比吴潜的《卜算子》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均表现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但李清照的作品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而吴潜则更注重自然与人生的哲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