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省转牒欲具江国图令尽通风俗故事》

时间: 2025-01-10 23:22:26

圣代提封尽海壖,狼荒犹得纪山川。

华夷图上应初录,

风土记中殊未传。

椎髻老人难借问,黄茆深峒敢留连。

南宫有意求遗俗,试检周书王会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省转牒欲具江国图令尽通风俗故事
作者: 柳宗元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圣明的时代,海洋和河流都被完全掌控,连狼藉的荒地也能记录山川的形态。华夷的地图上应该最早就有了这些记载,而风土人情的故事在书中却尚未传达。椎髻的老人难以询问,黄茆深山的地方更是无法久留。南宫有心想要了解遗留下来的风俗,试着从《周书》的王会篇中寻找线索。

注释:

  • 圣代:指的是治世、和平的时代。
  • 狼荒:形容荒凉之地。
  • 纪山川:记录山川的形态。
  • 华夷:华夏和夷族,分别指中国和周边民族。
  • 风土记:记录地方风俗的书籍。
  • 椎髻:古代一种发型,通常是老人的标志。
  • 黄茆:指的是一种地名,可能是偏远山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宗元,号柳河,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政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典型的古文运动代表人物。柳宗元的作品以其清丽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柳宗元被贬至永州期间,诗人对当地的风俗、地理以及历史的思考反映了他对社会、文化的深刻关怀,表现出他对故土的思念和对历史的追寻。

诗歌鉴赏:

《南省转牒欲具江国图令尽通风俗故事》是一首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历史感的诗作。诗中柳宗元通过对自然地理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南方风俗的探寻与思考。诗的开头提到“圣代”,展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赞美,同时又通过“狼荒”一词,暗示了对社会现状的隐忧和对繁荣的渴望。

接着,诗人提及“华夷图”和“风土记”,这不仅是对地理文化的回顾,更是对历史传承的思考。他意识到,尽管地理和文化的记载已经存在,但真正的风俗和故事却未被充分传扬,显示了诗人对文化传播的关注。

此外,诗中提到的“椎髻老人”和“黄茆深峒”,将人和自然景观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深沉的文化意象。诗人对这些地方风俗的向往与探索,体现了他对历史与文化的执着追求,表现了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圣代提封尽海壖:在这个和平的时代,海洋和河流都被充分掌控。
  2. 狼荒犹得纪山川:即便在荒凉之地,仍然能记录山川的形态。
  3. 华夷图上应初录:华夏和夷族的地图上应该早有这些记载。
  4. 风土记中殊未传:然而风土人情的故事尚未被传达出来。
  5. 椎髻老人难借问:对于这位发髻梳得很高的老人,询问风俗显得很困难。
  6. 黄茆深峒敢留连:在偏远的黄茆山区,诗人更是不敢久留。
  7. 南宫有意求遗俗:南宫(指诗人)有心想要了解这些遗留下来的风俗。
  8. 试检周书王会篇:试图从《周书》的王会篇中寻找线索。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了对仗,如“圣代提封”、“狼荒纪山”等,提高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荒凉与文化的缺失相联系,彰显诗人对地方文化的思考。

主题思想:

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地方风俗的探寻与文化传承的重视,表达了柳宗元对历史的关怀和对南方文化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圣代:象征着理想的治世。
  • 狼荒:代表社会的边缘与文化的缺失。
  • 椎髻老人:象征着传统与知识的承载者。
  • 黄茆深峒:代表偏远的地方与深厚的文化根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华夷”指的是哪些民族?

    • A. 华夏和夷族
    • B. 汉族和少数民族
    • C. 中原和边疆
    • D. 南方和北方
  2. 柳宗元在此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故土的怀念
    • B. 对未来的恐惧
    • C. 对友人的思念
    • D. 对权力的渴望
  3. 诗中提到的“椎髻老人”象征着什么?

    • A. 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 B. 年轻人的无知
    • C. 知识的缺失
    • D. 社会的荒凉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柳宗元 vs. 杜甫:两位诗人都在作品中表现了对社会现状的思考,柳宗元更加侧重于对地方文化的探讨,而杜甫则对国家命运有更深层次的关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柳宗元全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