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至崖口》

时间: 2025-01-11 10:50:09

崖口众山断,嶔崟耸天壁。

气冲落日红,影入春潭碧。

锦缋织苔藓,丹青画松石。

水禽泛容与,岩花飞的砾。

微路从此深,我来限于役。

惆怅情未已,群峰暗将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至崖口
作者:宋之问

崖口众山断,嶔崟耸天壁。
气冲落日红,影入春潭碧。
锦缋织苔藓,丹青画松石。
水禽泛容与,岩花飞的砾。
微路从此深,我来限于役。
惆怅情未已,群峰暗将夕。

白话文翻译:

在崖口,众山相互隔断,耸立的山壁如同天际。
气氛中映射着落日的红光,影子映入春潭的碧水。
如锦缎般的苔藓在地上织成一片,松树和岩石宛如丹青般的画作。
水禽在水面上轻轻荡漾,岩石间的花朵如飞絮般飘落。
小路在此处变得更加幽深,而我却因工作而受限。
心中的惆怅情绪依旧未散,群峰在暗淡的夕阳中显得更加苍凉。

注释:

  • 崖口:山崖的入口处。
  • 嶔崟:形容山势陡峭险峻。
  • 气冲:气氛激荡,情景壮观。
  • 锦缋:比喻美丽的图案。
  • 水禽:水边的鸟类。
  • 惆怅:心中忧愁、感慨的情绪。
  • 限于役:受限于工作或职责。

典故解析:

本诗中没有明确的典故,但“气冲落日红”可以理解为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表达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宋之问,唐代诗人,以其对自然美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而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融入个人的情感。

创作背景:诗作可能是在作者出游时创作的,表现了他对崖口美景的赞叹以及因工作或生活所限而感到的惆怅。

诗歌鉴赏:

《初至崖口》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诗歌开篇就通过“崖口众山断,嶔崟耸天壁”描绘出一幅雄伟的山景,给人以震撼感。接着,“气冲落日红,影入春潭碧”通过光影的变化,展现出崖口的壮丽与生机,背景的落日映红了天空,倒影在清澈的春潭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波澜与对美好的渴望。

后半部分中,诗人将细腻的观察与情感结合,通过“锦缋织苔藓,丹青画松石”描绘出苔藓与岩石的精致之美,显示出自然的细腻与丰富。而“水禽泛容与,岩花飞的砾”则通过动静结合,展现了自然中的生机与活力,水禽的悠闲和岩花的轻盈象征着一种自由的生活态度。

然而,诗的结尾“微路从此深,我来限于役。惆怅情未已,群峰暗将夕”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惆怅,尽管大自然如此美丽,他却因职责而无法尽情享受。这种对美景的向往与现实的束缚形成鲜明对比,使得整首诗具有更深的情感内涵。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崖口众山断,嶔崟耸天壁:描述崖口的险峻地势,山峦相互隔断,给人一种高耸入云的感觉。
    2. 气冲落日红,影入春潭碧:描绘落日的壮观景象以及春潭的清澈,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3. 锦缋织苔藓,丹青画松石:用美丽的比喻形容自然景物的精致,展现出诗人细腻的观察力。
    4. 水禽泛容与,岩花飞的砾:展现水禽的轻盈与岩花的飘逸,描绘出自然的生动。
    5. 微路从此深,我来限于役:表现诗人因工作而感到的限制与无奈。
    6. 惆怅情未已,群峰暗将夕:在夕阳西下时,诗人内心的惆怅愈加明显。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锦缋织苔藓”将苔藓比作美丽的织物,增强了视觉效果。
    • 对仗:如“气冲落日红,影入春潭碧”,对称的结构使诗句更加和谐。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写崖口的壮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流露出因现实束缚而感到的惆怅与无奈,展现了人对自由与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崖口:象征险峻与壮丽的自然景观。
  • 落日:代表着美丽与结束,暗示时间的流逝。
  • 春潭:象征生机与希望。
  • 水禽:代表自由与宁静。
  • 岩花:象征自然的细腻与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主要是哪个地方的? A. 海边
    B. 崖口
    C. 平原
    D. 山谷

  2. 诗人感到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A. 自然太美
    B. 受到工作限制
    C. 夜晚来临
    D. 朋友远去

  3. “锦缋”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A. 垃圾
    B. 织物
    C. 丑陋
    D. 风景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比较《初至崖口》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初至崖口》更多表现了对现实的惆怅,而《山居秋暝》则更强调了宁静和内心的平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