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田道士使蜀投龙》

时间: 2025-01-11 08:02:45

风驭忽泠然,云台路几千。

蜀门峰势断,巴字水形连。

人隔壶中地,龙游洞里天。

赠言回驭日,图画彼山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田道士使蜀投龙
宋之问 〔唐代〕

风驭忽泠然,云台路几千。
蜀门峰势断,巴字水形连。
人隔壶中地,龙游洞里天。
赠言回驭日,图画彼山川。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风忽然变得凉爽,云台的道路延绵数千里。
蜀门的山峰险峻,巴字形的水流蜿蜒相连。
人与人之间仿佛隔着一个壶中的世界,
而龙则在洞里遨游于天空。
赠言在回程的日子里,
绘制出那里的山川图景。

注释

字词注释

  • :驾驭,这里指风的变化。
  • 泠然:形容凉爽的样子。
  • 蜀门:指通往蜀地的山门,蜀地即四川。
  • 巴字:这里指巴蜀地区的水流,形状像“巴”字。
  • 壶中地:比喻与外界隔绝的小天地。
  • 龙游:龙在水中游动,这里指在洞中自在地遨游。
  • 赠言:赠送的言辞,祝福的话语。
  • 回驭:返回之路。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蜀地和巴字水形,均与中国古代地理和文化密切相关,蜀地是指四川,巴字形的水流象征着蜀地独特的地理特征。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权势和自由,暗示着道士的高尚追求与天人合一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之问,字子贞,号景山,唐代诗人,生于公元649年,卒于公元713年。他以诗才著称,曾任翰林学士。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风格典雅,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道士田某出使蜀地之际,诗人以送别的形式表达对道士前往蜀地的祝福,以及对蜀地美丽山川的向往。诗中展现了道教文化的深厚背景,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道教的尊重和向往。

诗歌鉴赏

《送田道士使蜀投龙》是一首充满自然意象和道教哲思的古诗,诗人在清风明月的陪伴下,送别道士田某,表达对他的祝福和对蜀地的向往。全诗以“风驭忽泠然”开篇,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凉爽的氛围,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接着描绘蜀地的壮丽山川,既展现了自然的雄伟,也暗含了人文的厚重。

诗中“人隔壶中地,龙游洞里天”一句,极具哲理,表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壶中之地象征着人类的局限,而龙的自由游动则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最后一句“赠言回驭日,图画彼山川”,则是对田道士的祝福,希望他在蜀地的旅途中能够如龙般自在,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运用丰富的自然景象与象征,结合了道教文化的元素,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自由的向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驭忽泠然:风的变化使人感到凉爽,暗示着季节的变迁和旅途的开始。
  • 云台路几千:形容前往蜀地的道路遥远,给人一种壮阔的感觉。
  • 蜀门峰势断:蜀地的山峰险峻,给人以视觉冲击。
  • 巴字水形连:蜀地水流的形状犹如“巴”字,展现了独特的地理特征。
  • 人隔壶中地:人类与外界的隔阂,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思索。
  • 龙游洞里天:龙在洞中自由游动,象征着无拘无束的理想与追求。
  • 赠言回驭日:祝福道士在回程时能有美好的经历。
  • 图画彼山川:描绘美好的山川,寄托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修辞手法
该诗运用了比喻、拟人和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比如“龙游洞里天”通过拟人化的手法,使龙的形象更加生动。对仗工整的句式则提升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送别与祝福展开,表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自由、理想和美好自然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变化与自由。
  • 云台:代表远方的理想与目标。
  • 蜀门:象征险峻与挑战。
  • :象征自由与力量。
  • :象征局限与隔阂。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歌的主题,表现了对自由、理想与自然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蜀门”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四川
    • B. 湖北
    • C. 广东
  2. “龙游洞里天”中的“龙”象征什么?

    • A. 自由
    • B. 局限
    • C. 恐惧
  3. 诗中的“赠言回驭日”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道士的祝福
    • B. 对自然的热爱
    • C. 对时间的思考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样表现了送别的主题,但更强调友情与人生的感悟;而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则侧重于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旅途的感受,两者都与《送田道士使蜀投龙》有着相似的自然意象和送别情感,但在情感的深度和侧重点上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诗经与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