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声声相劝教归去,莫是陶潜化作君。
白话文翻译:
一声声的劝说让我回去,难道我就是陶渊明化身的君子?
注释:
- 声声:一声接一声,形容劝说的声音不断。
- 相劝:彼此劝说。
- 教:教导,引导。
- 归去:回归,回到原来的地方。
- 莫是:不要是,表示否定。
- 陶潜:指陶渊明,东晋著名隐士和诗人,以隐居山林、追求自然生活而闻名。
- 化作:化身,变成。
- 君:君子,指有德行之人。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陶潜”即陶渊明,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隐士,倡导自然、自由的生活,崇尚田园诗。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和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常被后人视为隐逸生活的象征。诗中提到的“化作君”暗示着诗人对陶渊明理想生活方式的向往与自我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伸,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以写景抒情为主,风格清新自然,常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尤其是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通过隐居来逃避世俗纷扰,回归自然。
诗歌鉴赏:
这首诗简洁而深刻,运用了对比和反思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渴望。开篇的“声声相劝”既体现了外界对诗人选择的干预,也反映了内心的挣扎。而“莫是陶潜化作君”则是一种自我质疑,既是在问自己是否真的具备陶渊明那样的高尚品德和追求,亦是在思考隐逸生活的真正意义。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隐士文化渐渐受到重视,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思考与向往。在字句之间,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自然生活的渴望,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声声相劝教归去:反复的劝说让我想要回到那种简单的生活中去,隐含着对现实的逃避和对自然的向往。
- 莫是陶潜化作君:自问自答,是否我能够像陶渊明那样成为一个高洁的人,追求理想的生活。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采用对仗的手法,形成了音韵的和谐。
- 反问:通过“莫是”这一反问,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我价值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对陶渊明理想人格的追求,同时也暗含了对世俗生活的无奈与逃避。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声声:象征着劝说与外界干扰。
- 归去:象征着逃避现实,寻求内心的平静。
- 陶潜:象征着理想人格与隐逸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声声相劝”中的“声声”指的是什么?
- A. 一声
- B. 多声
- C. 安静
- D. 低声
-
“莫是陶潜化作君”中的“化作”意思是什么?
- A. 变成
- B. 选择
- C. 学习
- D. 逃避
-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 A. 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B. 对金钱的向往
- C. 对名利的渴望
- D. 对世俗的依附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同样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王伸的这首诗更倾向于内心的反思与宁静,而李白则通过豪放的饮酒表达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两者在主题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生活哲学。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陶渊明全集》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