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蝴蝶·渐觉芳郊明媚》
时间: 2025-01-10 22:33: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蝴蝶·渐觉芳郊明媚
作者: 柳永 〔宋代〕
渐觉芳郊明媚,夜来膏雨,一洒尘埃。
满目浅桃深杏,露染风裁。
银塘静鱼鳞簟展,烟岫翠龟甲屏开。
殷晴雷,云中鼓吹,游遍蓬莱。
徘徊。集旟前后,三千珠履,十二金钗。
雅俗熙熙,下车成宴尽春台。
好雍容东山妓女,堪笑傲北海尊罍。
且追陪,凤池归去,那更重来。
白话文翻译:
渐渐感到芳草郊野变得明媚,昨夜的甘霖洒下,洗净了尘埃。
满眼是浅桃和深杏的花朵,露水沾染了春风的裁剪。
银色的水塘静静地展现着鱼鳞般的波纹,烟雾缭绕的山岫像青龟甲一样展开。
雷声轰鸣,仿佛在云中鼓吹,游览了蓬莱的美景。
徘徊在这里,前后集聚了三千珠履,十二金钗。
雅俗皆兴,刚下车便在春台上成了宴会。
那东山的妓女雍容华贵,真让人忍俊不禁,傲视北海的酒杯。
且随我追陪,回到凤池,何必再重来?
注释:
- 渐觉:慢慢感觉到。
- 芳郊:花香四溢的郊外。
- 膏雨:甘美的雨水。
- 浅桃深杏:指桃花和杏花,形态各异。
- 银塘:形容水面的光滑如银。
- 殷晴雷:春天雷声的响亮。
- 云中鼓吹:形容美妙的乐声在云中飘荡。
- 集旟前后:指聚集的兵旗,形容热闹的场面。
- 珠履:华丽的鞋子,象征贵族身份。
典故解析:
- 蓬莱:传说中的仙山,象征着美好的理想和境界。
- 东山妓女:东山是古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妓女则是当时社会的风情象征。
- 北海尊罍:指北海的酒器,代表奢华与享乐,也是当时宴会的象征。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柳永,字耆卿,号少康,北宋著名词人,以擅长婉约词风著称,作品多描写爱情及生活情景。
- 创作背景:该词作于春天,描绘了春日的美景与宴会的热闹,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歌鉴赏:
《玉蝴蝶·渐觉芳郊明媚》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诗人在词中用“渐觉芳郊明媚”开篇,便将读者带入到一个生机盎然的自然环境中,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接着,作者描绘了“夜来膏雨”的细腻场景,强调了雨水的滋润与新生的美好。丰富的意象,如“满目浅桃深杏”、“银塘静鱼鳞”,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五彩斑斓的春天。
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词中也融入了人文气息,提到“雅俗熙熙”,表现了社会的繁华与热闹。宴会的场景描绘得极为生动,三千珠履与十二金钗的描述,不仅展现了社会的繁华,也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敏感与热爱。
最后,作者以“且追陪,凤池归去,那更重来”作结,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留恋。整体而言,这首词以婉约的风格,细腻的笔触,将自然与人文结合,营造出了一种和谐而美好的春日氛围。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渐觉芳郊明媚”:感受到春天的美丽。
- “夜来膏雨,一洒尘埃”:昨夜的雨水洗净了尘土,带来了清新。
- “满目浅桃深杏”:眼前的桃花和杏花竞相开放。
- “露染风裁”:春露沾染了花朵,风轻轻地裁剪着。
- “银塘静鱼鳞簟展”:水面如银,鲤鱼在水中游动,波纹荡漾。
- “烟岫翠龟甲屏开”:雾气弥漫的山岫如青龟甲般展开。
- “殷晴雷,云中鼓吹”:春雷轰鸣,像在云中奏乐。
- “游遍蓬莱”:游览了传说中的仙境。
- “徘徊”:在此徘徊,沉醉于美景。
- “集旟前后”:华丽的场面聚集在一起。
- “三千珠履,十二金钗”:奢华的装扮,象征着身份与地位。
- “雅俗熙熙”:雅俗共存,热闹非凡。
- “下车成宴尽春台”:刚下车就参与春天的盛宴。
- “好雍容东山妓女”:东山的妓女华丽而雍容。
- “堪笑傲北海尊罍”:她们傲视北海的奢华。
- “且追陪,凤池归去”:不如随我一起回到凤池。
- “那更重来”:不必再重来。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银塘静鱼鳞”比喻水面静谧。
- 拟人:如“露染风裁”,赋予露水以人的动作。
- 对仗:如“浅桃深杏”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
主题思想:整首词通过描绘春日美景,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意象分析:
- 芳郊: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生命的繁荣。
- 膏雨:象征着滋润与生机。
- 浅桃深杏:象征春天的花开与爱情的绽放。
- 银塘:象征宁静与美好。
- 东山妓女:象征当时社会的风情与生活的多样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词中提到的“银塘”象征什么?
- A. 宁静
- B. 喧闹
- C. 悲伤
-
“满目浅桃深杏”描述的是哪一季节的景象?
- A. 夏天
- B. 春天
- C. 秋天
-
柳永的词风主要属于哪一风格?
- A. 豪放
- B. 婉约
- C. 田园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柳永的《玉蝴蝶·渐觉芳郊明媚》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但柳永更多地融入了宴会的热闹与繁华,而李清照则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柳永诗词研究》
- 《宋代词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