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马上》

时间: 2025-01-11 10:09:52

烛冷尘消过上元,晴明风日柳初繁。

偷闲偶到西城陌,喜见青山似故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烛冷尘消过上元,晴明风日柳初繁。
偷闲偶到西城陌,喜见青山似故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场景:上元节后,烛光熄灭,尘埃消散,阳光明媚,春风拂面,柳树开始繁盛。诗人偶尔闲暇之际来到西城的陌路,看到青山的景象,感到像是回到了故乡。

注释:

  1. 烛冷:指蜡烛熄灭后,周围变得寂静、冷清。
  2. 尘消:尘埃消散,寓意着节日的喧闹已过。
  3. 上元:指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也是一年中第一个重要的节日。
  4. 晴明:形容天气晴朗明亮。
  5. 柳初繁:指春天柳树开始发芽、繁茂的景象。
  6. 西城陌:西城的道路,陌指小路,暗示诗人行走的地方。
  7. 青山似故园:青山的景色让人想起故乡的山水,表达了思乡之情。

典故解析:

“上元”是指元宵节,古代此节日为重要的民间节日,庆祝灯会、游玩等活动。元宵节与春天的到来密切相关,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团圆。而“故园”则常常在古诗中用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贺铸(约 1052—1125),字光庭,号青莲,宋代著名词人,擅长词作,尤其以小令著称。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流露出对自然和故乡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于贺铸晚年,正值宋代社会动荡不安之时,诗人或因心怀忧虑,或因对故乡的思念,写下了此诗,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故土的眷恋。

诗歌鉴赏:

《西城马上》是一首充满春天气息的诗作,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感受和对故乡的深切眷恋。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诗人展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悠闲自在的氛围。开篇的“烛冷尘消过上元”,让人感受到节日的余韵尚存,但灯光熄灭,喧闹也随之消散,象征着生活的转变与平静的回归。

接下来的“晴明风日柳初繁”,则描绘了春日的温暖与柳树发芽的景象,极具生动感。诗人在闲暇之际,漫步于西城的陌路,心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故乡的追忆。最后以“喜见青山似故园”收尾,诗人看到青山,仿佛回到了故乡,情感深厚而真切。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自然的美丽,也流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思乡情愫,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烛冷尘消过上元:描绘了节日后的宁静与冷清,烛光熄灭,尘埃散去,象征着生活的归于平淡。
  2. 晴明风日柳初繁:展现了春日的明朗与生机,柳树开始发芽,暗示着春天的来临。
  3. 偷闲偶到西城陌:诗人偶尔抽出闲暇,来到西城的街道,表现出一种随意与放松的心态。
  4. 喜见青山似故园:看到青山的景象,诗人感到亲切,宛如回到了故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依恋。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晴明风日”和“柳初繁”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青山比作故园,象征着对故乡的思念,生动形象。
  • 意象:通过“烛冷”、“柳繁”等意象,营造出春天宁静美好的氛围。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思念。通过对春日景象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的深切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烛光:象征着温暖与光明,节日的象征。
  • 柳树:春天的象征,生机与希望。
  • 青山:故乡的象征,寄托着诗人的思念与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西城马上》的作者是? A. 杜甫
    B. 贺铸
    C. 李白
    D. 白居易

  2. “晴明风日柳初繁”中“柳初繁”指的是什么季节? A. 夏季
    B. 冬季
    C. 春季
    D. 秋季

  3. 诗中提到的“上元”指的是哪个节日? A. 中秋节
    B. 元宵节
    C. 春节
    D. 端午节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贺铸的《西城马上》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思念。贺铸更侧重于春天的生机与宁静,而王维则通过秋天的景象展现一种淡泊与宁静的心境。两者在意境上虽有不同,但都传达了对自然的深切感悟与对生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