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金山寺 齐己 〔唐代〕
四面白波声,中流翠峤横。
望来堪目断,上彻始心平。
鸟向天涯去,云连水国生。
重来与谁约,题罢自吟行。
白话文翻译:
四周都是波涛汹涌的声音,中间横亘着青翠的山峦。
远望去,视线几乎被断绝,心中却感到宁静。
鸟儿向天边飞去,云彩与水乡相连。
再次来到这里,和谁约定呢?写罢诗句便自我吟唱。
注释:
- 四面:四周,形容环境的广阔。
- 白波声:波涛的声音,形容水的奔涌。
- 翠峤:指青翠的山峰。
- 堪目断:几乎看不见尽头。
- 始心平:开始感到内心平静。
- 天涯:指遥远的天空,寓意远方。
- 水国:指水乡,象征着宁静与悠远。
- 重来与谁约:再来这里,和谁约定相见。
- 题罢自吟行:写完诗句后,便自言自语地吟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齐己,字景明,号清江,唐代著名诗人。齐己以其清新自然、富有禅意的诗风而闻名,常在诗中表现山水与人的和谐关系,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齐己游览金山寺时,描绘了山水之美,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内心的宁静。金山寺位于江苏省,是一处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诗人在此受到自然和佛教思想的启发,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鉴赏:
《登金山寺》是一首极具画面感和哲理性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内心的平静与对生命的思考。首联“四面白波声,中流翠峤横”描绘了金山寺周围的自然景象,波涛的声音和青翠的山峦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一种宁静的美感。这里的“白波”象征着自然界的力量,而“翠峤”则代表了宁静与美丽的高峰。
接下来的“望来堪目断,上彻始心平”则展示了诗人在此刻的沉思,虽然视线被阻断,但内心却因这壮丽的景色而平静下来。诗人通过这种对比,反映了人们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内心的宁静。
在后两句中,“鸟向天涯去,云连水国生”,诗人描绘了鸟儿飞向远方和云彩与水乡相连的场景,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的辽阔和自由。而“重来与谁约,题罢自吟行”则表达了诗人对再度回归的思考,既有对友人的怀念,也有对孤独的感慨,最终回归自我,吟唱的情境显得格外悠然自得。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齐己对自然的敬仰与对人生的思索,诗中蕴含着深厚的哲理,值得反复品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四面白波声”:描绘周围海浪的声音,营造出一种波涛汹涌的氛围。
- “中流翠峤横”:在波涛中间,青翠的山峦横亘而立,形成对比。
- “望来堪目断”:远望几乎看不到尽头,表现了景色的辽阔和壮丽。
- “上彻始心平”:心灵在此刻得到了宁静,超越了外界的纷扰。
- “鸟向天涯去”:鸟儿飞向远方,象征着自由与远大理想。
- “云连水国生”:云彩与水乡相连,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意境。
- “重来与谁约”:再次来到此地,心中不禁思考与谁相约。
- “题罢自吟行”:写完之后,便自我吟唱,表现了诗人的自在与洒脱。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白波声”和“翠峦横”,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如“鸟向天涯去”,赋予鸟儿以主动性,表现其自由。
- 意象:诗中的山水、鸟云等意象交织着,构成了一幅和谐的自然画面。
-
主题思想:该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以及对人生的思索,传达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白波:象征着自然的力量和动荡,反映了世界的复杂性。
- 翠峦:代表着宁静和美丽,象征着心灵的归宿。
- 鸟:象征自由与希望,表达对未来的憧憬。
- 云:象征飘逸与无拘无束,反映出诗人的洒脱心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登金山寺》是哪位诗人的作品?
- A) 李白
- B) 齐己
- C) 杜甫
-
“四面白波声”中“白波”指的是什么?
- A) 雪
- B) 浪涛
- C) 云彩
-
诗中提到的“翠峦”象征什么?
- A) 动荡
- B) 宁静
- C) 友谊
-
诗的最后一句“题罢自吟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 A) 愤怒
- B) 悲伤
- C) 悠然自得
答案:
- B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早发白帝城》李白
- 《鹿柴》王维
诗词对比:
- 齐己的《登金山寺》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有着对自然的细腻描绘和对内心宁静的渴望。齐己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而王维则通过简约的意象表达出一种超然的境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齐己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