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竹花》
时间: 2025-01-10 23:15: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石竹花》 作者:齐己 〔唐代〕
石竹花开照庭石,
红藓自禀离宫色。
一枝两枝初笑风,
猩猩血泼低低丛。
常嗟世眼无真鉴,
却被丹青苦相陷。
谁为根寻造化功,
为君吐出淳元胆。
白日当午方盛开,
彤霞灼灼临池台。
繁香浓艳如未已,
粉蝶游蜂狂欲死。
白话文翻译:
石竹花在庭院的石头上盛开,
红色的苔藓自然承袭了宫廷的颜色。
一枝两枝的花朵随着微风轻轻摇曳,
猩红的花瓣像鲜血洒落在低矮的花丛里。
我常常叹息世人眼光短浅,没有真正的鉴赏能力,
却被丹青的画作所困扰。
谁能为这根本寻求造化的功夫,
为你吐露出真诚的心意。
白天正午时分花朵才盛开,
彤红的霞光灼灼映照着池台。
芬芳浓烈的花香似乎永无尽头,
粉色的蝴蝶和蜜蜂在其中疯狂飞舞。
注释:
- 石竹花:一种花卉,色彩艳丽。
- 红藓:苔藓植物,常生长在阴湿处,红色部分象征着高贵。
- 猩猩血:形容花色鲜艳如猩猩的血液,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 丹青:指绘画艺术,特别是指色彩。
- 淳元胆:象征纯真和勇气。
- 彤霞:指红色的云霞,形象地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约 780-849),字景明,号天目,唐代著名的诗人,著有《齐己诗集》。他以清新自然的风格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而闻名,尤其擅长描绘花草树木。
创作背景:
《石竹花》创作于唐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诗歌盛行的年代,受到诸多文化思潮的影响。此诗通过石竹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以及对世俗眼光的批判。
诗歌鉴赏:
《石竹花》是一首充满生机与美感的诗作,诗中以鲜艳的石竹花作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生命的张扬与热烈。开篇即以“石竹花开照庭石”引入,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画面;接着用“红藓自禀离宫色”暗示了自然之美的高贵与纯粹。诗人在描写花朵的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艺术及生命的深刻思考。
“常嗟世眼无真鉴,却被丹青苦相陷”一联,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失望,世人往往无法真正欣赏自然的美,而是沉迷于表面的画作,这映射了诗人对真与假的追寻。接下来的“谁为根寻造化功,为君吐出淳元胆”则体现了诗人希望能够找到真正的艺术与生命的意义。
最后,诗人以“白日当午方盛开”收尾,暗示着生命的辉煌瞬间,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渴望。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细腻的感情,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心之复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石竹花开照庭石:描绘花朵与庭院石头形成的美丽景象。
- 红藓自禀离宫色:红苔藓的颜色仿佛承袭了宫廷的高贵色彩。
- 一枝两枝初笑风:春风中花朵轻轻摇曳,带来生机。
- 猩猩血泼低低丛:形容花瓣颜色鲜艳,似乎鲜血洒落。
- 常嗟世眼无真鉴:感叹世人无法真正理解美的真谛。
- 却被丹青苦相陷:人们沉迷于画作而忽视自然之美。
- 谁为根寻造化功:询问谁能理解自然的奥秘。
- 为君吐出淳元胆:表达愿意为他人展现真诚与勇气。
- 白日当午方盛开:强调花朵在阳光下最为灿烂。
- 彤霞灼灼临池台: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观。
- 繁香浓艳如未已:花香四溢,似乎永不停息。
- 粉蝶游蜂狂欲死:蝴蝶和蜜蜂在花间争相飞舞,生机盎然。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的颜色比作猩猩的血,增强了视觉冲击力。
- 拟人:花朵与风的“初笑”,赋予了花以生命与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讲究对仗,增加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世俗眼光的批判,展现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传达出一种超越世俗的追求。
意象分析:
- 石竹花:象征生命与美的绽放。
- 红藓:象征高贵与纯净。
- 彤霞:象征美丽的自然景色与生命的希望。
- 粉蝶游蜂:象征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交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石竹花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高贵
- B. 生命的绽放
- C. 世俗
- D. 画作
- 诗中提到的“丹青”指的是什么?
- A. 花草
- B. 画作
- C. 石头
- D. 颜色
- 诗人对世俗眼光的态度是?
- A. 赞同
- B. 无所谓
- C. 失望
- D. 渴望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 孟浩然
- 《相思》 - 王维
诗词对比:
- 齐己的《石竹花》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但齐己更侧重于花的生机与人心的复杂,而白居易则表达了离别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齐己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