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峨峨叠石立何孤,赖有萧萧翠竹俱。
日暮无人鸥鸟散,空留野水伴寒芦。
白话文翻译:
高高的岩石孤零零地耸立着,幸好有一片翠绿的竹林伴随在旁。
夕阳西下,周围没有人影,只有鸥鸟飞散,空留下野水与寒芦相伴。
注释:
- 峨峨:高耸的样子,形容山石的高峻。
- 叠石:层叠的石头,指山石的构造。
- 萧萧:形容竹林的声音,表明竹子在风中摇曳的状态。
- 日暮:傍晚时分,太阳下山。
- 无人:没有人。
- 鸥鸟:海鸥等水鸟。
- 散:分散,飞离。
- 空留:只剩下,留下来。
- 野水:自然水域,河流或湖泊。
- 寒芦:冷淡的芦苇,指在冬季的芦苇。
典故解析:
此诗中没有明显的典故,但“鸥鸟散”与“寒芦”的意象,体现了孤独与宁静的自然情境,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体验。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因政治斗争受贬,身历其境的他创作了大量诗文,内容多样,风格豪放。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他在此地的生活环境相对清幽,常常感受自然的孤独与美丽。诗中通过描绘月落日暮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内心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自得。开头以“峨峨叠石立何孤”引入,首先呈现出高耸的石峰,其孤立的形象与周围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孤独感。然而,接下来的“赖有萧萧翠竹俱”又转而带来一丝安慰,翠竹的存在给这片寂静的环境增添了生机和陪伴。接下来的两句,描述傍晚的情景,日暮时分,周围的鸥鸟飞散,显得更加空旷,只有“野水”和“寒芦”相伴,展现了诗人在大自然中所感受到的宁静与孤寂。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风景的描绘,又有感情的流露,展现了苏轼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峨峨叠石立何孤”:高耸的岩石独自矗立,显得十分孤独。
- “赖有萧萧翠竹俱”:幸好有竹子相伴,使孤独感稍有缓解。
- “日暮无人鸥鸟散”:傍晚时分,周围没有人影,鸥鸟纷纷离去。
- “空留野水伴寒芦”:只剩下自然水域和寒冷的芦苇相伴。
-
修辞手法:
- 对比:高峰与竹林的对比,表现孤独与伴随的关系。
- 拟人:竹子在风中摇曳似乎有生命,增添了情感色彩。
-
主题思想: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同时又透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反映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
意象分析:
- 峨峨叠石:象征坚韧、孤独。
- 翠竹:象征生命力和陪伴。
- 日暮:象征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 鸥鸟:象征自由与离别。
- 野水与寒芦:象征宁静的环境与内心的孤独。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峨峨叠石”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忧愁
- B. 孤独
- C. 喜悦
- “赖有萧萧翠竹”中的翠竹起到什么作用?
- A. 增添孤独感
- B. 表达生机
- C. 代表死亡
-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 B. 对自然的热爱与孤独感
- C. 对历史的追忆
- 诗中“峨峨叠石”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诗词对比:
- 苏轼与王之涣的作品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苏轼更强调内心的孤独与思索,而王之涣则表现出壮阔与豪迈的气势,体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和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宋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解析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