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秀才归桑水宁觐》
时间: 2025-01-11 09:53: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刘秀才归桑水宁觐
齐己 〔唐代〕
归和初喜戢戈矛,乍捧乡书感去留。
雁序分飞离汉口,鴒原骞翥在鳌头。
家邻紫塞仍千里,路过黄河更几州。
应到高堂问安后,却携文入帝京游。
白话文翻译:
归乡的喜悦让人放下了武器,刚捧着家乡的书信便感慨离别的情绪。
大雁在空中分飞,离开汉口,而黄鹂在高处展翅飞翔。
家乡的邻居在紫塞依然遥远,路过黄河还需经过多少州县。
应该在高堂问候安好之后,再携笔文书入京游历。
注释:
- 戢戈矛:指的是放下武器,象征和谐与归乡的喜悦。
- 乡书:指家乡寄来的书信。
- 雁序:指大雁成行飞离的队列。
- 汉口:古地名,意指离别之地。
- 鴒原:黄鹂栖息的地方。
- 紫塞:指的是边疆,象征着遥远的家乡。
- 高堂:指父母或长辈所在的堂屋。
典故解析:
- 紫塞:在中国古代,紫塞是指北方边境,表示远离的家乡。这里用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 雁序:雁是迁徙鸟类,象征着离别与归来的主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字景仁,号梦得,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79年,卒于公元847年。齐己在诗歌创作中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尤其擅长五言绝句。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齐己友人刘秀才即将归乡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离别的感慨。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离别和归乡的情感愈发深厚。
诗歌鉴赏:
《送刘秀才归桑水宁觐》是一首充满了离愁与思念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比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与对乡土的眷恋。开篇提到“归和初喜戢戈矛”,不仅展现了刘秀才即将归乡的喜悦,同时也隐含了他曾经的奋斗与拼搏。接着,诗人借助自然景象的描写,表现了离别的孤独与不舍,大雁的分飞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分别,而黄鹂的高飞则寓意着对理想的追求。后两句中,诗人则将视野拉远,描绘了遥远的家乡与漫长的旅程,表达出对家境的关怀和对未来的希望。
整首诗在结构上均衡,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与深厚情谊,同时也流露出对历史与个体命运的思考,体现了唐代士人的情怀与风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归和初喜戢戈矛:归乡的欢愉让人放下武器,象征着和平与和谐的心境。
- 乍捧乡书感去留:刚拿到家乡的书信,就感慨于离别与留恋。
- 雁序分飞离汉口:大雁成行分飞,暗喻离别的场景,汉口作为离别的起点。
- 鴒原骞翥在鳌头:黄鹂在高空飞舞,象征着追逐理想与自由。
- 家邻紫塞仍千里:家乡的邻居仍在远方,表现出对家乡的思念。
- 路过黄河更几州:旅途漫长,需经过许多地方,表明归乡的艰辛。
- 应到高堂问安后:应该先向家人问安,体现了对家庭的重视。
- 却携文入帝京游:最后愿意带着书信入京游历,展现了对事业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归和初喜”与“乍捧乡书”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雁与黄鹂的意象呼应了离别与归来的主题。
- 比喻:将归乡比作解放,展现了心灵的解放与自由。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述友人的归乡之旅,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故乡的思念,体现了士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 归和:象征着和谐与内心的平静。
- 乡书:寄托着思念与牵挂。
- 雁序:表现出离别与孤独。
- 鴒原:象征着自由与追求理想的勇气。
- 高堂:代表着家庭与亲情的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雁序”指的是什么?
- A. 大雁的飞行队列
- B. 人的离别
- C. 自然景象
- D. 乡愁
-
诗人提到的“高堂”指的是?
- A. 高山
- B. 家庭
- C. 学校
- D. 宫殿
-
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 A. 忧伤
- B. 喜悦
- C. 离愁
- D. 愤怒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孟浩然《春晓》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送别》与《送刘秀才归桑水宁觐》均展现了离别的主题,但《送别》更侧重于对友人的深切思念,而《送刘秀才归桑水宁觐》则更强调归乡的喜悦与对未来的期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