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伏蒙内侍赐晨服》

时间: 2025-01-10 22:57:15

綵缕纤仍丽,凌风卷复开。

方应五日至,应自九天来。

在笥清光发,当轩暑气回。

遥知及时节,刀尺火云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端午日伏蒙内侍赐晨服
作者:杨巨源

綵缕纤仍丽,凌风卷复开。
方应五日至,应自九天来。
在笥清光发,当轩暑气回。
遥知及时节,刀尺火云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端午节的美丽场景,诗人穿着绚丽的衣服,感受到风的轻拂,衣服在风中轻轻摇曳。想必这是在五日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衣袍应该是从九天之上降临的。在衣笥里,清新光芒散发,窗前的暑气也随之消散。远远地知道这个时节,刀尺和火云都在催促着时间的流逝。


注释:

  • 綵缕:彩色的丝线,指美丽的衣物。
  • 凌风:在风中,形容轻盈飘逸的状态。
  • 方应:此时应该,强调时间的特殊性。
  • 五日:指农历五月五日,即端午节。
  • 九天:指天上的神仙,暗示衣服的神圣来源。
  • :盛放衣物的器具。
  • 清光:清新明亮的光芒。
  • 当轩:在窗前。
  • 刀尺火云:比喻时间的流逝,刀尺象征着时间的精准,火云象征着炎热的夏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巨源,唐代诗人,字夷之,号宗元,擅长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其作品常有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和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端午节,正值夏季,诗人通过描写节日的习俗和景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端午日伏蒙内侍赐晨服》是一首充满节日气息的诗作,杨巨源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将端午节的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中“綵缕纤仍丽”一句,首先用色彩斑斓的衣物引入,既展示了端午时节的华丽,也暗示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接下来的“凌风卷复开”更是描绘了衣物在微风中轻盈飘动的景象,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

“方应五日至,应自九天来”两句,诗人借助时间的特殊性,提升了整首诗的格调,强调了端午节的重要性和神圣感。这里暗含着对节日来临的期待与欢愉,诗人似乎在表达对文化传统的珍视。

后面的“在笥清光发,当轩暑气回”展示了诗人在夏日里清凉的感受,清光与暑气的对比,不仅让人感受到节日的清新与舒爽,也传递出一种心灵的安宁。最后两句“遥知及时节,刀尺火云催”则带有一丝惆怅,时间如刀尺一般无情地流逝,火云象征着夏日的炎热,让人感受到时间流转的急促与生命的短暂。

整首诗通过清新自然的语言,精致的意象,把端午节的情景与诗人的感情结合得恰到好处,展现出一种节日的欢快与对时光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綵缕纤仍丽:用华丽的丝线编织而成的衣物依旧显得美丽。
  2. 凌风卷复开:在风中轻轻卷动,衣服随着风起舞。
  3. 方应五日至:正是端午节到来的时候。
  4. 应自九天来:衣物仿佛是从天上而降,暗示其神圣。
  5. 在笥清光发:在衣笥中闪烁着清新的光芒。
  6. 当轩暑气回:窗前的热气随之消散,带来一丝清凉。
  7. 遥知及时节:远远地了解到这个时节的特点。
  8. 刀尺火云催:时间如刀尺般快速流逝,火云象征着炎热的夏季催促着人们。

修辞手法:

  • 比喻:“刀尺火云催”将时间的流逝形象化,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称和谐,增强了音乐感。
  • 拟人:赋予风和光以生命,渲染出节日的生动气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端午节的热爱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强调了节日的传统与文化价值,同时传达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綵缕:象征着节日的喜庆与华丽。
  • 凌风:代表了自由与轻盈。
  • 九天:暗示神圣与传说中的美好。
  • 清光:象征着纯洁与希望。
  • 刀尺:象征时间的无情与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綵缕”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彩色的丝线
    C. 一种乐器
    D. 一种饮食

  2. 端午节是哪一天?
    A. 农历四月四日
    B. 农历五月五日
    C. 农历六月六日
    D. 农历七月七日

  3. “刀尺火云催”意味着什么?
    A. 生活的美好
    B. 时间的流逝
    C. 节日的欢乐
    D. 自然的和谐美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节日情感相呼应。
  • 《夏日绝句》(李清照):同样描绘夏季的景象,感受时光流逝的美。

诗词对比:

  • 《端午日伏蒙内侍赐晨服》《五月五日忆李白》(杜甫)对比:两首诗都涉及端午节,前者侧重于节日的景象与个人感受,后者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反映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