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四夜》
时间: 2025-01-11 05:46: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施枢的《正月十四夜》原文如下:
覊游偶值上元时,莲艳烧空照锦溪。
堂上珠帘如水浸,庭前鳌架与山齐。
风传鼓吹春声闹,雨遏笙歌夜语低。
自笑蓬窗勤苦士,何当太乙为燃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正月十四日上元节的夜晚景象。诗人偶然游玩在这热闹的时节,眼前的莲花在明亮的灯光下显得格外美丽,照耀着锦溪的水面。堂上珠帘如水一般轻盈,庭前的龙架与山的高度齐平。春风中传来鼓声和乐声,热闹而欢快,细雨让笙歌的声音低沉了下来。诗人自嘲在这蓬乱的窗前辛苦奋斗的士人,何时能如太乙星那样高升,享受清闲的生活呢?
注释:
- 覊游:被束缚的游玩,形容诗人身处的环境。
- 上元:指的是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 莲艳:指的是盛开的莲花,象征美丽和纯洁。
- 锦溪:美丽的溪水,可能指代风景如画的地方。
- 珠帘:用珍珠制成的帘子,象征华贵。
- 鳌架:形容庭前的建筑,可能是指龙架或高台。
- 鼓吹:乐器的声音。
- 太乙:道教神仙,象征快乐和高升。
- 燃藜:意指烹饪粗粮,表示生活的艰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施枢,字子韶,号仲华,南宋时期的诗人,生于北宋末年,仕途坎坷,生平以诗词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与人情世态,风格清新,且常带有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正月十四夜》创作于元宵节前后,诗人置身于热闹的节日氛围中,感受到的既有欢乐的气息,也有对人生和理想的思考。此时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诗人通过描绘节日的美景,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身处境的反思。
诗歌鉴赏:
施枢的《正月十四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元宵节的夜晚景象,生动而富有诗意。诗的开篇“覊游偶值上元时”便交代了时间和地点,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氛围,随之而来的“莲艳烧空照锦溪”则通过鲜明的意象展现了那一晚的美丽景色。莲花的艳丽和溪水的倒影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既有春天的生机,也有节日的喜庆。
在诗的中间部分,通过对宴会场景的描写,“堂上珠帘如水浸,庭前鳌架与山齐”,诗人将内外景象连接在一起,表现出一种和谐的氛围,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视觉冲击力,也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后半部分的转折,诗人自嘲“自笑蓬窗勤苦士”,表达了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与思考,表现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认识。最后一句“何当太乙为燃藜”则是对未来的期盼与渴望,渴望如同道教神仙般超脱,享受无忧的生活。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自我反思,展现了施枢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理想的追求,具有浓厚的节日气氛和深邃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覊游偶值上元时:诗人偶然游玩,正巧遇上元节的热闹。
- 莲艳烧空照锦溪:亮丽的莲花映照在波光粼粼的溪水上,形成美丽的景象。
- 堂上珠帘如水浸:屋内的珠帘轻柔如水,显示出一种华贵的氛围。
- 庭前鳌架与山齐:庭院中的高架与远处的山并列,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对比。
- 风传鼓吹春声闹:春风中传来鼓声与乐声,热闹欢快。
- 雨遏笙歌夜语低:细雨使得音乐声低沉,营造出一种宁静的夜晚氛围。
- 自笑蓬窗勤苦士:诗人自嘲身处蓬乱窗前的辛劳之士。
- 何当太乙为燃藜:期望能够像太乙神仙那样高升,享受无忧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珠帘如水浸”通过比喻手法,描绘出珠帘的轻柔与优美。
- 对仗:全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使得诗句更具韵律感。
- 意象使用:如“莲艳”、“锦溪”等意象,既描绘了自然美,也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表现节日的热闹与美丽,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理想的追求,展现出一种矛盾的情感,既渴望享受美好生活,又对生活的辛苦感到无奈,体现了诗人深刻的人生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莲花:象征纯洁、美丽与希望。
- 珠帘:代表华贵,象征物质生活的富裕与美好。
- 龙架:代表高尚的追求,象征理想与目标。
- 春风与雨:象征生命的勃发与宁静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哪一个?
A. 中秋节
B. 元宵节
C. 端午节 -
“自笑蓬窗勤苦士”中的“蓬窗”指的是什么?
A. 美丽的窗户
B. 蓬乱的窗帘
C. 纸窗 -
诗中提到的太乙指的是?
A. 一种花
B. 道教神仙
C. 一种乐器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施枢《正月十四夜》与杜甫《春望》:两首诗都描绘了节日的热闹与生活的感悟,但施枢侧重于个人的感受与对理想的追求,而杜甫则更关注国事与个人命运的沉重。
参考资料:
- 《宋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施枢年谱与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