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柏岩禅师
作者: 周贺 〔唐代〕
野寺绝依念,灵山会遍行。
老来披衲重,病后读经生。
乞食嫌村远,寻溪爱路平。
多年柏岩住,不记柏岩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柏岩禅师的赞美与敬仰。诗人描绘了自己在野外的寺庙中时常思念,常常游历灵山。年纪大了,仍然穿着僧袍,生病后更爱读经。乞讨时嫌弃村子远,喜欢沿着平坦的溪路走。多年居住在柏岩,却已不再记得柏岩的名字。
注释
字词注释
- 绝依念:绝指“断绝”,依念即“依靠的念头”,意指在偏远的寺庙中,思念之情无法依附。
- 灵山:指灵秀之山,即有灵气的山,通常是佛教圣地。
- 披衲:披上僧袍,指僧侣的服装。
- 乞食:乞讨食物,表示贫困。
- 柏岩:指柏树丛生的岩石,象征着隐士生活或山中隐居的地方。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灵山”,可能与佛教中的灵山胜境有关,寓意着修行者在灵山中寻求智慧与解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贺,唐代诗人,其诗风多样,常以自然为题材,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其作品具有深厚的佛教思想和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正值佛教思想盛行的时代,诗中渗透着禅宗的思想,表现出诗人对禅师的崇敬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赠柏岩禅师》这首诗从多个层面展现了诗人对于佛教禅理的思考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开头两句“野寺绝依念,灵山会遍行”便设定了一个清幽的环境,诗人常在此处思索,深感灵山的神秘与美丽。诗中提到“老来披衲重,病后读经生”,展现了诗人虽年老多病,依然坚守信仰,勤于修行的精神,体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态度。
接下来的“乞食嫌村远,寻溪爱路平”,则是对生活的真实描绘,乞食的艰辛与对安静宁和环境的向往,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挣扎与追求。他在村庄与溪水之间的选择,似乎也暗示了对世俗与超脱的思考。
最后一句“多年柏岩住,不记柏岩名”则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虽然在柏岩住了多年,然而似乎已经忘却了其名,反映了一种淡泊名利的心态。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理解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野寺绝依念:在偏远的寺庙中,孤独的思念没有依靠。
- 灵山会遍行:在灵山中游历,寻求内心的宁静。
- 老来披衲重:年纪大了,依然身披僧袍,承载着重重的信仰。
- 病后读经生:生病后,更加热爱读经,意味着修行的重视。
- 乞食嫌村远:乞讨时觉得村庄遥远,反映出生活的艰辛。
- 寻溪爱路平:喜欢沿着平坦的溪路走,寻求心灵的宁静。
- 多年柏岩住:在柏岩居住多年,象征着长久的隐居生活。
- 不记柏岩名:已忘却柏岩的名字,表现出对名利的淡泊。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老来披衲重,病后读经生”,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隐喻:柏岩象征着隐逸生活与精神追求,诗人通过此意象表达内心对自在生活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佛教禅理中追求内心宁静与超脱的思想,体现了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野寺:象征着孤独与思考,寄托诗人内心的情感。
- 灵山:象征着灵性与智慧,是修行者所向往的地方。
- 披衲:体现出僧侣的身份与信仰的坚守。
- 乞食:反映出生活的艰辛与对简单生活的追求。
- 柏岩:象征隐逸生活,代表了一种对世俗名利的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通过哪两个意象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A. 灵山和野寺
B. 村庄和溪水
C. 披衲和柏岩 -
诗中提到“乞食嫌村远”,主要描述了什么?
A. 对村庄的喜爱
B. 生活的艰辛
C. 寻求修行的地方 -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什么?
A. 对名利的追求
B. 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C. 对自然的描绘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赠柏岩禅师》与《登高》:两首诗均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登高》更多地关注于人生的艰辛与无奈,而《赠柏岩禅师》则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传》
- 《禅宗文化与诗歌》
以上是对《赠柏岩禅师》的详细解析与探讨,希望对您理解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