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净慈尼)》
时间: 2025-01-27 03:46:26意思解释
虞美人(净慈尼)
作者: 罗志仁 〔宋代〕
原文展示:
君王曾惜如花面。
往事多恩怨。
霓裳和泪换袈裟。
又送鸾舆北去听琵琶。
当年未削青螺髻。
知是归期未。
天花丈室万缘空。
结绮临春何处泪痕中。
白话文翻译:
君王曾经珍惜她那如花的面容,
往事中充满了恩怨情仇。
她用霓裳和泪水换来了袈裟,
又送走了坐在鸾舆上的她,去北方听琵琶。
当年没有削去的青螺髻,
她知道自己归来的日子尚未到来。
天花满室,万般缘分都已空荡荡。
在春天的临近之时,泪痕又流落在哪里?
注释:
- 如花面:形容女子的美丽面容。
- 霓裳:指华丽的衣服,通常与美丽的舞蹈相关。
- 袈裟:僧侣的服装,象征出家的选择。
- 鸾舆:古代一种华丽的轿子,通常用来形容高贵的身份。
- 青螺髻:古代女子的一种发髻,象征青春和美丽。
- 泪痕:眼泪留下的痕迹,常象征忧伤和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罗志仁,生于宋代,知名诗人,以词风细腻、情感丰富而著称,擅长描绘女性的情感与命运。
创作背景:这首《虞美人》创作于一个充满离愁别绪的时代,反映了作者对往事的追忆与对离别的无奈,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虞美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吸引了众多读者。整首诗通过回忆和对比的手法,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挣扎与孤独。开头两句提到“君王曾惜如花面”,让人联想到一个曾经受到宠爱、被珍视的女子,接着转入对往事的追忆,感叹其中的恩怨情仇,表现出对过往的无奈与惋惜。诗中“霓裳和泪换袈裟”这一句,令人感受到女子的无奈与选择,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情。最后几句则加深了孤寂的情感,春天的临近与泪痕的流落相映成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了主人公的内心伤痛与思念。整首诗的情感层次丰富,意象深邃,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浓厚的悲伤与惆怅。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君王曾惜如花面”:强调了曾经的爱与美。
- “往事多恩怨”:引入了情感的复杂性。
- “霓裳和泪换袈裟”:描绘出女子的牺牲与选择。
- “又送鸾舆北去听琵琶”:传达了离别的无奈。
- “当年未削青螺髻”:暗示年轻时的美好与青春的逝去。
- “知是归期未”:表达出对未来归来的期盼。
- “天花丈室万缘空”:展现出一种孤寂的感觉。
- “结绮临春何处泪痕中”:结尾以感伤的情绪收尾,呼应全诗主题。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君王曾惜如花面”,将女子的美貌比作花朵。
- 对仗:诗句工整,结构对称,增强了音韵美。
- 拟人:通过情感描写,让无生命的“天花”赋予情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围绕着对过去的怀念与对离别的感伤,通过对美好事物的珍惜来表达对生活的思考。
意象分析:
- 花:象征美丽与青春,暗示女子的魅力。
- 泪:表达悲伤与思念。
- 袈裟:代表选择与放弃,象征出家的决断。
- 青螺髻:象征青春与美好,暗示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君王曾惜如花面”中的“如花”指的是: a) 美丽的风景
b) 美丽的面容
c) 美丽的衣服 -
“霓裳和泪换袈裟”中“袈裟”象征: a) 尊贵
b) 出家
c) 美丽
答案:
- b) 美丽的面容
- b) 出家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诗词对比:
- 对比罗志仁的《虞美人》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均表现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但李清照的词中更多的是对爱情的柔情与执着,而罗志仁的诗则着重于离别与孤独的情感,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表达方式。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