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笙
作者: 张祜 〔唐代〕
董双成一妙,历历韵风篁。
清露鹤声远,碧云仙吹长。
气侵银项湿,膏胤漆瓢香。
曲罢不知处,巫山空夕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笙声的美妙和意境。诗人首先提到董双成的笙声如同清风中的竹林般清晰动听。接着,夜晚的清露和远处的鹤声,让人感受到一种空灵的意境,仿佛有仙人正在吹奏乐曲。随之而来的湿润气息和香味,使人沉醉于这美好的音乐气氛之中。当曲子结束时,诗人却不知身处何地,巫山的空旷和夕阳的余辉映衬出一种孤独与惆怅。
注释:
- 董双成:唐代著名的笙演奏家,代表着高超的艺术水平。
- 韵风篁:韵律如风,竹林的清脆声响。
- 清露:指清晨的露水,象征清新与宁静。
- 鹤声:远处传来的仙鹤鸣叫,增添了诗的意境。
- 碧云:形容天空的清澈,云彩的色彩如碧玉。
- 气侵银项湿:湿润的气息侵袭着白色的脖子,描绘出一种清凉的感觉。
- 膏胤漆瓢香:形容香气如同涂抹的油脂,浓郁而持久。
- 曲罢不知处:音乐结束后,诗人却迷失了方向,体现出对美好时光的眷恋。
- 巫山空夕阳:巫山的空旷和夕阳的景象,寓意孤独和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祜,字仲明,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张祜的诗歌风格独特,常常运用生动的意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创作背景:
这首《笙》创作于唐代盛世,社会文化繁荣,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得到极大的发展。诗人通过描绘笙声的美妙,表达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张祜的《笙》以其清新的意象和优美的音韵,描绘了笙声带来的独特感受。诗的开头就以“董双成一妙”引入,展现了笙声的独特魅力,让读者感受到音乐的动人之处。接下来的“清露鹤声远,碧云仙吹长”,则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悠远而清新的氛围,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梦幻的境界中。
诗人在描绘音乐的同时,融入了自然的元素,如露水、鹤声、碧云,使得整首诗呈现出一种和谐美好又略带忧伤的情感。尤其是“曲罢不知处,巫山空夕阳”一句,传达出一种音乐过后、时光流逝的惆怅与孤独,令人感受到对美好瞬间的无奈与怀念。
整首诗通过音韵的和谐和意象的丰富,展现了诗人对音乐和自然的深刻理解与热爱,同时也让人反思人生的短暂与珍贵,极具艺术性与思想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董双成一妙:开头强调笙声的美妙,董双成的演奏技艺出众。
- 历历韵风篁:生动描绘笙声清脆如风中竹林,令人耳目一新。
- 清露鹤声远:营造出清晨的宁静与幽远,象征着自然的和谐美。
- 碧云仙吹长:将音乐和自然结合,形成一种超然的境界。
- 气侵银项湿:细腻的描写让人感受到凉意,身临其境。
- 膏胤漆瓢香:香气的浓郁与音乐的美妙交织,令人陶醉。
- 曲罢不知处:音乐结束后,诗人感到迷失,流露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 巫山空夕阳:最后的景象引发对孤独的思考,意境深远。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笙声比作竹林的清脆声响,形象而生动。
- 拟人:清露、鹤声等自然元素被赋予了情感,使得意境更加深邃。
- 对仗:诗中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笙声的描绘,表达了对艺术的热爱与对自然的赞美,同时流露出对美好时光的惆怅与珍惜,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笙:象征着音乐与艺术的美好。
- 清露:象征着新鲜与纯净,传达出对自然的热爱。
- 鹤声:象征着悠远与宁静,增添了诗的空灵感。
- 碧云:象征着清澈与自由,使人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张祜的《笙》主要描绘了什么? A. 风景
B. 音乐
C. 战争 -
“曲罢不知处”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迷失与惆怅
C. 愤怒 -
诗中的“董双成”指的是谁? A. 一位画家
B. 一位诗人
C. 一位笙演奏家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同样通过音乐与自然的结合,表现对历史的思考。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描绘孤独与思念的情感,类似于《笙》中流露的惆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