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鹧鸪》

时间: 2024-09-19 20:50:30

黄麦秀变随秋。

内烧身日日忧。

被儿孙长与便,遭妻女每添愁。

中戚戚多般属。

内孜孜少得休。

弃金花如觉悟,今专劝早回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瑞鹧鸪
作者: 王哲 〔元代〕

黄麦秀变随秋。
内烧身日日忧。
被儿孙长与便,
遭妻女每添愁。
中戚戚多般属。
内孜孜少得休。
弃金花如觉悟,
今专劝早回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黄麦在秋天的景象,诗人内心却因家庭琐事而烦恼不已。儿孙的牵挂让他无奈,而妻女的烦恼又增添了他的忧愁。家庭的关系复杂而纠结,内心的焦虑让他难以得到片刻的安宁。诗的最后,诗人似乎意识到放弃名利、追求内心的宁静更为重要,因此劝自己要尽早回头反省。

注释

  • 黄麦:指秋天的麦子,象征着丰收和季节的变迁。
  • 内烧身:形容内心的烦恼如同火烧一样,让人难以忍受。
  • 被儿孙长与便:被儿孙牵挂和照顾,带来的是责任与负担。
  • 遭妻女每添愁:妻女的情绪和问题又让他的愁苦加重。
  • 中戚戚:形容内心的忧虑和不安。
  • 孜孜少得休:努力工作却很难得到放松和休息。
  • 弃金花:放弃金钱和名利。
  • 觉悟:意识到某种道理或真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哲,生活在元代,是一位典型的文人。其作品常反映家庭生活的琐碎与烦恼,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内心宁静的渴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王哲面对家庭责任和社会压力的时期,他通过诗歌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放下负担、珍惜内心宁静的向往。

诗歌鉴赏

《瑞鹧鸪》是一首反映家庭责任与内心忧虑的诗作。诗中,王哲以“黄麦”的秋日景象开篇,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变化,而他内心的焦虑则如同“内烧身”的火焰,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诗的叙述从家庭的繁杂关系切入,通过对儿孙、妻女的描写,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无奈与愁苦。这些情感的积累使得诗人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放弃对金钱和名利的执着,寻求内心的宁静和自我反省。

王哲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尤其在对家庭关系的描绘上,展现了深刻的洞察力。诗的最后几句,强调了觉悟的重要性,给人以深刻的启示,鼓励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安宁。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困境,也折射出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黄麦秀变随秋:描绘秋天来临时麦田的美丽景象。
  2. 内烧身日日忧:表达诗人内心的焦虑和苦闷。
  3. 被儿孙长与便:指儿孙的牵挂与责任。
  4. 遭妻女每添愁:妻女的烦恼使得诗人的忧愁加重。
  5. 中戚戚多般属:形容内心的忧虑和复杂的家庭关系。
  6. 内孜孜少得休:忙于生活琐事,难以得到休息。
  7. 弃金花如觉悟:意识到放弃名利的重要性。
  8. 今专劝早回头:鼓励自己要及时反省和改变。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内心的忧虑比作“烧身”的感觉,生动形象。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反复:通过“内”字的重复,强调内心的焦虑和复杂情感。

主题思想

此诗的主题在于对家庭责任和个人内心焦虑的深刻反思,提倡放下对名利的追求,回归内心的安宁与自我觉悟。它传达了对生活真谛的思考,引导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求内心的平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麦:象征着丰收的季节,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变化。
  • 内心的火焰:代表着焦虑与烦恼。
  • 金花:象征着金钱和名利,成为诗人觉悟的重要对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黄麦”象征什么?

    • A. 春天的希望
    • B. 秋天的丰收
    • C. 夏天的热情
    • D. 冬天的寒冷
  2. 作者通过哪种方式表达内心的忧虑?

    • A. 通过对自然的描写
    • B. 通过对家庭的描写
    • C. 通过对社会的描写
    • D. 通过对历史的描写
  3. 诗的最后几句在劝告什么?

    • A. 要追求金钱
    • B. 要珍惜时间
    • C. 要及时反省
    • D. 要远离家庭

答案

  1. B. 秋天的丰收
  2. B. 通过对家庭的描写
  3. C. 要及时反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描绘家庭与社会的忧虑。
  • 《登高》(杜甫):反映人生的无奈与思考。

诗词对比

  • 《黄鹤楼》(李白)与《瑞鹧鸪》:两首诗都反映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但李白更多的是对景的描绘,而王哲则关注于内心的焦虑与家庭的责任。

参考资料

  • 诗词选集
  • 中国古代诗词评论
  • 元代文学研究
  • 诗词鉴赏与分析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