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曲献仙音·聚景亭梅次草窗韵》

时间: 2025-01-10 22:46:26

层绿峨峨,纤琼皎皎,倒压波痕清浅。

过眼年华,动人幽意,相逢几番春换。

记唤酒寻芳处,盈盈褪妆晚。

已销黯。

况凄凉、近来离思,应忘却、明月夜深归辇。

荏苒一枝春,恨东风、人似天远。

纵有残花,洒征衣、铅泪都满。

但殷勤折取,自遣一襟幽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层绿峨峨,纤琼皎皎,倒压波痕清浅。过眼年华,动人幽意,相逢几番春换。记唤酒寻芳处,盈盈褪妆晚。已销黯。况凄凉近来离思,应忘却明月夜深归辇。荏苒一枝春,恨东风人似天远。纵有残花,洒征衣铅泪都满。但殷勤折取,自遣一襟幽怨。

白话文翻译

层层的绿树高耸入云,细腻的梅花洁白如玉,倒映在清浅的波纹上。转眼间,岁月流逝,令人动容的幽情,几度春天更替。记得在那寻花饮酒的地方,轻盈的舞女在傍晚时分褪去妆容,已然消逝。况且近来思念离愁,更应忘却明月深夜中归家的旅程。时光荏苒,一枝春花,恨东风把人愁绪送得遥远。纵然有残花,洒落在征衣上,泪水已满。但我仍然细心折取,只为自解一怀幽怨。

注释

  • 层绿峨峨:层层的绿色高耸。
  • 纤琼皎皎:细腻洁白的梅花。
  • 波痕清浅:水波上清晰的痕迹。
  • 盈盈褪妆晚:舞女在傍晚时分轻盈地卸妆。
  • 荏苒一枝春:时光荏苒,春花已逝。
  • 铅泪:形容泪水沉重,如铅一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沂孙(生卒年不详),宋代著名词人,字子升,号沂山,晚号沂孙,主要活动于北宋时期。其词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感受为题材,表达深情的思考和感慨。

创作背景

《法曲献仙音·聚景亭梅次草窗韵》写于王沂孙晚年,正值个人经历多变之际,诗中流露出对旧时光的怀念和对离愁别恨的深刻感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诗意境深远,通过描绘梅花、春天和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生命的思考。开篇以“层绿峨峨”引入,展现出梅花的傲然与高洁,紧接着的“纤琼皎皎”则给人以细腻之感,营造了宁静而又美好的氛围。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逐渐沉浸于对往昔的回忆,尤其是与朋友共饮的美好时光,表现出对青春流逝的惋惜。

诗中“已销黯”一句,突显出对过往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无奈,愈发显示出离别的凄凉。情感的深化在于“恨东风人似天远”,表达出对亲人的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东风的到来不仅带走了春天,也带走了诗人心中的温暖和希望。最后“自遣一襟幽怨”的收尾,既是对自身情感的释然,也是对生命的微妙反思,展现了诗人在失落中仍能寻找到一丝自我安慰的智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层绿峨峨,纤琼皎皎:描绘自然景色,营造出清新高远的意境。
  • 倒压波痕清浅:水面波痕清晰,暗示清澈的思绪和过去的回忆。
  • 过眼年华,动人幽意:岁月流逝,留给人的情感愈加深沉。
  • 记唤酒寻芳处:提到曾经的美好时光,渗透出怀旧之情。
  • 已销黯:感叹过去的美好已然消逝。
  • 况凄凉近来离思:加重了离别的凄凉,情感逐渐加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铅泪”比喻沉重的思念。
  • 拟人:东风似乎成了带走情感的使者。
  • 对仗:整首诗在意境与情感上形成对称,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离别思绪的感慨,以及在失去中寻求自我安慰的情感。通过梅花和春天的象征,反映出生命的短暂与美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高洁和坚韧。
  • 东风:象征时光的流逝与变迁。
  • 残花:代表过往的美好与如今的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层绿峨峨”描绘的是哪种景象?

    • A. 山峰
    • B. 树木
    • C. 河流
    • D. 花朵
  2. “铅泪”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轻松
    • B. 思念的沉重
    • C. 快乐
    • D. 失落的希望
  3. 诗中提到的“东风”代表什么?

    • A. 春天
    • B. 过去
    • C. 离别
    • D. 时光流逝

答案

  1. B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浣溪沙》

诗词对比

对比王沂孙的《法曲献仙音·聚景亭梅次草窗韵》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均表达对过往的怀念,但王沂孙更为沉重,李清照则充满了细腻的情感与柔和的笔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王沂孙词研究》